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

三穗縣有哪些好玩的景區 (三穗縣旅游攻略)

admin 7 2023-03-30 01:10:15

本文目錄一覽:

邛水蜿蜒潤雙筆,三穗文武筆塔你了解過嗎?

文武筆是三穗的旅游景點之一,分為文筆和武筆,文筆位于三穗縣城東2公里的邛水河北岸坡頂上,武筆塔位于三穗縣城南3公里的邛水河南岸的武筆坡頂上,有“雙筆書空”的美譽!

關于文武筆

文武筆——邛水蜿蜒潤雙筆。“雙筆書空”是三穗旅游景點之一。文武筆修于明代,文筆塔位于縣城東2公里的邛水河北岸坡頂上,武筆塔位于縣城南3公里的邛水河南岸的武筆坡頂上。文武兩筆均為圓錐體,由0.4米至0.8實長的青石砌成,塔頂覆圓形蓋頂,無明顯塔剎,文筆塔身高16米,底部直徑3.56米;武筆塔均掩映在碧樹林中,塔尖卻傲然伸向天空。

歷史淵源

據傳文武筆雙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至今已達600多年歷史。明朝弘治初年,思南知府祁順路過此地作詩云:“問天無語漫書空,知否官成世系同。夕陽參差紅影外,雙雙長峙縣南東。

旅游資源

春天來這里可賞杜鵑花開,松濤陣陣,各種山鳥啼聲婉轉,古老的樹枝虬枝盤曲,綠如蓋,遠遠看去就恍若是鋼絲繩上的雜技表演者,風吹著樹枝,晃晃蕩蕩,實似密林深處中大自然的神功造化。這兩座古塔承載著文明,承載著歷史,雄偉挺拔,直插云霄,優美的自然風景同悠久的歷史文物渾然一體。一條蜿蜒的邛水河從上游移而來,從雙筆的山腳下潺潺流去。邛水河兩邊是寬廣田野鵝鴨成群,你來了就仿佛走進了一個夢幻世界。邛水河兩邊堤畔均是新樓高疊,數座大橋橫跨河面,人從橋上走過,如在水中行,人水相映,人倆相依。兩岸的綠柳成蔭,春燕穿織,田野里的老農在耕種,給這里的風景線增添了美的色彩。各種車輛均可以開至山腳下,交通便利。

文武筆塔的意義

文武筆修于明代,文筆塔位于朝京山山頂,武筆塔位于三穗縣城南3公里的邛水河南岸的武筆坡頂上。兩筆均為圓錐體,由0.4米至0.8實長的青石砌成,塔頂覆圓形蓋頂,無明顯塔剎,文筆塔身高16米,底部直徑3.56米;武筆塔均掩映在碧樹林中,塔尖卻傲然伸向天空。貴州省考古研究所藝術總監、副研究員翁澤坤在實地考察及對資料進行系統鉆研后指出:“三穗縣文武筆雙塔是明洪武二十八年及期后所修建的貴州所特有的圓柱型風水塔古建筑遺存,如此氣雄的地標性建筑,經歷自然、人為等種種因素的干擾,依然較為完好地傲立于美麗而神秘的邛水河畔,是古建筑的奇跡。此文武筆雙塔為鎮水求安、祈文武脈旺之用;有示戍邊教化、文治武功之意。獨具風格的三穗縣文武筆雙塔歷史年代久遠、保存較為完整,是研究貴州明清歷史重要的實物資料;是漢文化強勢影響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見證;是建筑風水學上又一典型的素材;是不可多得的極具歷史研究價值的文化遺存”。

據說這類圓柱形實心風水塔全國僅存6座(其中5座文筆塔,1座武筆塔),均在貴州黔東南州,而三穗縣占有3座,其中三穗縣城的這兩座一對文武筆雙塔更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氣勢壯觀。

目前三穗縣政府已啟動保護和利用程序,擬在進行妥善修繕的基礎上,注入現代人文元素,開發打造成為一個文化休閑旅游主題公園及人文旅游景區。

三穗縣晚上去哪玩

建議可以到鎮遠古城走走,是一個5A景區,晚上那邊燈光照著很漂亮。

鎮遠古城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座歷史悠久的苗鄉古城。西漢時屬武陵郡,漢高祖五年始設沅陽縣,隋、唐置梓姜縣。宋高祖紹興元年置鎮遠州。宋寶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筑黃平城,賜名鎮遠州,為鎮遠之名的開始。鎮遠已經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座千年古城。 鎮遠古城不收門票,古城古街古巷曲徑通幽,還有著名的“歪門邪道”,凡開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門絕不會與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決不與大廳正對,而是有意地將門的朝向轉一個角度,斜斜地對著街道,即所謂“邪”(斜)道。老住戶們說這“歪”與“斜”是遵從風水先生的說法:“以南為尊”是一種富貴之相,又能“財不露白”。 夜景也是古城的一大特色,古城夜景不輸于鳳凰古城。

貴州三穗縣晚上哪有好玩的

永靈山。

貴州三穗縣晚上永靈山好玩的,幾百多年來,永靈山甘霖寺香火不斷,人氣極旺,特別是晚上,它給三穗縣城增添了一道別樣的夜景。

貴州,簡稱黔或貴,省會貴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是中國西南地區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贊靈山管理好寫作文

1. 求一篇寫靈山的作文 450字

車溪,聞名如見景,是個世外桃源,是水的故里,在那幅立體的畫面里,有一只古老的水車車“吱呀吱呀”的響著,那畫面如一個古老的傳說,經久不衰地延續著她那動聽歌謠。

那種畫面是夢里才會出現的,勾起人們對寧靜的向往,不錯,那里的確是個讓心靈棲息的好地方。 車溪的水是柔的,就像那天邊的涼云,清新而自然車溪的山是柔的,少了些讓人觸目心驚的懸崖峭壁,卻多了那份醉人的綠,是那么沁人心脾,散發出令人神往的魅力車溪的水車是柔的,任意讓溪水從她的身上淌過,緩緩的移動著,低聲吟唱著大自然的旋律。

試想當你劃著竹排行在著碧波之上,迎面吹來了習習微風,與清山綠水相伴,是何等的愜意,真有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車溪是位溫柔的姑娘,靜靜的坐在那兒,向藍天白云吐露著心聲,向溪水訴說那動人的故事,向青山吟唱著那娓娓動聽的山歌。

風,輕輕的,輕輕的吹拂著這位美麗的姑娘,吹散了她頭頂的烏云,讓燦爛的陽光撒滿姑娘的全身,鋪上了一層閃閃的金光。 車溪沒有那份雍容華貴的美,卻擁有那純樸的美,純純的,仿佛世間沒有什么能夠與之媲美,似乎不會被任何東西所污染,想必她一定是上帝心中那塊神圣的凈土。

2. 描寫廣西靈山的特色作文300字

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稱作“離枝”。據考證,一般認為荔枝是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在靈山縣伯勞鎮有兩棵野生荔枝,當地人叫山荔或酸枝,志書又稱其為火山荔。從植株形態、果皮龜裂片形狀、果實肉薄且包不過核、肉核難分離以及味酸等特征來看,它們是原生的,是栽培荔枝的原種。

又有史料記載,公元前二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公元一世紀的《民物志》、三世紀的《廣志》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在冊。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種和生產已有兩千年的歷史。

在宋朝,靈山香荔在中國物產和文學史上曾兩度閃射耀眼的光彩。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從海南島的儋州流放地北歸逗留合浦期間,品嘗了從靈山送去的這一佳果后,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佳句。宋神宗皇帝吃過大理寺丞梁世基從西江南岸老家送去的這一珍品后,欣然賜詩:“橫浦江南岸,梁家間世賢。一株連理木,五月荔枝天。”[1]

編輯本段產地環境

靈山縣位于廣西南部沿海環北部灣經濟區的腹地,東鄰浦北,南接合浦,西連欽北,西北及北部與邕寧、橫縣交界,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縣內以丘陵、平原為主,土地肥沃,河流縱橫,山川秀麗。靈山大部分的土地是花崗巖赤紅壤和沙頁巖赤紅壤,土層厚度在1米以上的占90%以上,PH值、有機質含量、含氮量、含磷量、含鉀量都很適宜荔枝生長,是栽種荔枝比較理想的土壤。一年中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十分適宜各種亞熱帶水果的生長。由于得天獨厚的水土和氣候條件,靈山是最適宜荔枝生長的黃金地帶,出產的荔枝風味品質特別優良。[1]

轉自百度百科,不謝!!!!

3. 按春夏秋冬的寫靈山的作文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10公里,游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于群山環抱之中,峰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后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峰回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志》記載,靈山寺創建于梁普通年間(公元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

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

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35公頃,高僧200余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游客云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

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游靈山寺,并寫有《游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游。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

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群峰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峰就在靈山寺。

靈山寺虎山山峰前有一座70多米高的女媧峰,頭挽發髻,面慈目祥,身著舒袖褒衣,雙肘曲于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又若為蕓蕓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并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

爾后,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

女媧見后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嘆:“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于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于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峰叫作女媧峰。 與女媧峰正對的建筑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

據明以來的《淇縣志》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

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

農歷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圣誕日,她往火云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圣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

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后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峰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發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著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贊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占風流。

枕山臥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里總思人間秋,誰言萬代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于崖壁,非常神秘,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

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于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

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回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

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

仰臥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鉆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

“鉆鉆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游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志》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臺朝云、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占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

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涌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說的是靈山黑龍潭,位于寺院的西北側500米處。

這里奇峰幽谷,山勢挺拔,泉涌澗飛,碧波蕩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

明代御史孫征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云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圣,靈杰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里就建有龍王廟。

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回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后有一河流,名曰玉。

4. 五年級按方向順序寫靈山經厲的作文350字

昨天,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威威哥哥等三家人一起去靈山大佛。我們開了三個小時,終于達到了目的地。到了景區,我們先去看了九龍灌浴,講得是佛祖剛出生的時候,九條龍為他洗澡的故事。表演完了,我們去接了一瓶靈水,據說喝了能給人帶來好運。

接著重,我們去了廣場喂鴿子。我把飼料倒在手上,再舉起手來,各自便爭先恐后地飛來吃飼料。剛開始,我有點害怕,過了一會兒就不怕了,有一只鴿子還飛到了我的肩膀上。 喂完了鴿子,我們就去吃飯了。吃晚飯,我們先去上香,然后寫了祈福牌,祝愿全家健康平安。

下來我們就去摸佛手。佛手好大啊,有三層樓那么高。摸完了佛手,我們就去看大佛了,大佛很高,有88米,加上底座,共有110多米,是亞洲最高的大佛。看完大佛,我們去了邊上的梵宮。梵宮里非常漂亮,里面有精美的花瓶、鮮艷的壁畫和彩色的燈光,高高的屋頂,真美啊!美的讓人陶醉。

5. 描寫廣西靈山的特色作文300字

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稱作“離枝”。

據考證,一般認為荔枝是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

在靈山縣伯勞鎮有兩棵野生荔枝,當地人叫山荔或酸枝,志書又稱其為火山荔。從植株形態、果皮龜裂片形狀、果實肉薄且包不過核、肉核難分離以及味酸等特征來看,它們是原生的,是栽培荔枝的原種。

又有史料記載,公元前二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公元一世紀的《民物志》、三世紀的《廣志》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在冊。

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種和生產已有兩千年的歷史。 在宋朝,靈山香荔在中國物產和文學史上曾兩度閃射耀眼的光彩。

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從海南島的儋州流放地北歸逗留合浦期間,品嘗了從靈山送去的這一佳果后,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佳句。宋神宗皇帝吃過大理寺丞梁世基從西江南岸老家送去的這一珍品后,欣然賜詩:“橫浦江南岸,梁家間世賢。

一株連理木,五月荔枝天。”[1] 編輯本段產地環境 靈山縣位于廣西南部沿海環北部灣經濟區的腹地,東鄰浦北,南接合浦,西連欽北,西北及北部與邕寧、橫縣交界,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縣內以丘陵、平原為主,土地肥沃,河流縱橫,山川秀麗。靈山大部分的土地是花崗巖赤紅壤和沙頁巖赤紅壤,土層厚度在1米以上的占90%以上,PH值、有機質含量、含氮量、含磷量、含鉀量都很適宜荔枝生長,是栽種荔枝比較理想的土壤。

一年中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十分適宜各種亞熱帶水果的生長。由于得天獨厚的水土和氣候條件,靈山是最適宜荔枝生長的黃金地帶,出產的荔枝風味品質特別優良。

[1]轉自百度百科,不謝!!!。

6. 靈山游記作文

林蔭小道,九丈瀑布,花繁葉茂……一切都是那么淋漓盡致。

山澗小溪,索橋深谷,名勝古跡……一切都讓人們流連忘返,在心中烙下一幅靈秀的畫卷——靈山。天空一片白茫茫的,微風與斜雨輕輕撫弄著車窗“啪啪”作響。

在這種斜風細雨中來登山是再好不過得了。忽的,一種“嘩啦啦”的聲音由遠而近,不用說靈山到了。

穿過一座紅漆白磚的城門。看到了十八尊羅漢石像,十八個羅漢像形態各異,各有專長。

近看栩栩如生,遠看好似真人。剛走過十八尊羅漢像,就有一個巨大的蓮花池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我并不著急慢慢地欣賞著,讓它自己展現在我面前。

蓮花池由從大到小的蓮花圍成了一個圓,而在蓮花的上方便是一個巨大的噴水柱,最上面則是一個巨大的從云中伸出的手和一個玉瓶,真乃令人嘆為觀止,巧奪天工。原來,這手是觀音之手,玉瓶也是觀音之玉瓶。

凈水從云中傾瀉而下,其勢氣真是奪人心魄。一陣微風吹過,云霧漸漸散去,我們走進了神秘又幽靜的靈山。

首先在我們眼前的是“黑白道”。“黑白道”寓意人生好壞,警示世人。

走出黑白道,剛進山,滿眼就被綠色充滿。巖石是綠的,水是綠的,連光也是綠的,是那么溫和。

踏著青苔路,順著小溪一路而上,循著先人的足跡,和鳥蟲鳴叫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暢游名勝靈山寺,投幣取一心之愿;佛光普照,照人心亮堂。

轉入靈山,聞一水聲,便匆忙循聲而去。路遇一石有九尺方圓,上方刻一盤龍,化作九,謂之“九龍石”。

聲勢大,翻一巨石,便可觀其景。一瀑布從數丈高的懸崖飛落至深潭之中,好個飛瀑流濺。

溪寬,水急,聲大,耳鳴心怕腳下震之,水花飛濺,水霧繚繞。定睛一看,潭中有一塊巨石,傳為觀音打坐之福地。

拾級再上,見一廣場,場中端站十二生肖,面貌各異,形態逼真,近看口吐甘泉,人畏之怕之。不久,便已登頂。

金頂之上風之大,峽之深,不可言語。旁有茶園,清香撲鼻,輕拈一葉,沁人心脾,令人心醉。

此雖好,卻寒風刺骨,不久便別路下山。路遇一墓,狀似蓮,墓志銘贊其死者,潔之,明之,愛之。

此乃靈山寺一任住持之墓,法號蓮花大師。過一浮橋,其又有“福橋”之稱。

浮橋過后。見一雕像,乃明太祖朱元璋,高大雄偉,漢白玉砌成令人崇敬。

綠霧映百花,清風伴柳霞,澗水冷而清,幽靜無前后。瀑布索橋,奇跡古勝,一切皆靈山。

這次靈山之旅雖已結束,我卻久久不能忘懷。

7. 默靈山公園作文600字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來到了無錫靈山。沿著郊環湖路行駛了20分鐘,遠遠看見一座釋迦牟尼的高大青銅立像矗立于太湖之畔的小靈山上,在夏日的照耀下,祥光熠熠,暖意融融,那就是蓍名的靈山大佛。

無錫靈山勝境規模宏大,氣宇軒昂。始建于1994年,由神州第一大佛——靈山大佛,千年古剎——祥符禪寺,大型動態音樂器雕——九龍灌浴,富麗堂皇——梵宮,以及諸多佛教文化景觀組成。

其中,最大吸引人的便是比四川樂山大佛高17米的靈山大佛。大佛采用錫青銅制成,高達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101.5米。佛顏微笑,俯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表示除卻痛苦,左手施“與愿印”代表給予快樂。整個佛形態莊嚴圓滿,安詳凝重,顯現慈悲法相。

觀賞完大照壁,走過五明橋,穿越五智門,沿著菩提大道,來到祥符寺前的廣場。只見一只龐然大手銅雕,外形輪廓和盡寸與靈山大佛右手完全一樣,為其復制件,號稱“天下第一掌”。佛手高舉,撐起一片藍天。“佛手”與“福壽”諧音,故有“摸摸佛手,增福添壽”之說。在佛手前,旅客們依次撫摸,與佛親近,祈佛賜福。我也擠進人群,虔誠地撫摸佛掌。

到了靈山勝境,不能忘記去抱抱佛腳。我們跨過祥符寺大門檻,經過天王殿和大雄寶殿,沿登云道,拾217級石階而上,進入佛教文化博覽館,再乘電梯便登上靈山大佛的蓮座。這是靈山勝境最高處,登高望,憑欄臨風,近觀靈山景區全貌,遠眺太湖湖光山色。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無錫靈山大佛的風光景色!時近黃昏,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靈山勝境。

8. 美麗的靈山作文100分100字

美麗的靈山

我的家鄉在吉林省四平市,這里的景觀很多,有南湖公園。英雄紀念塔。英雄廣場……可是,我最喜歡的卻是風泉山莊。

山莊是我三爺建的,非常美麗。星期六,我三爺叫我去山莊玩,我非常開心,因為那里特別美,我坐著我三爺的車,來到了山莊。

一來到山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草叢美麗的花。這里有多少野花呀!有串紅。掃帚梅。石柱子花……還有很多叫不上名的花。風一吹,陣陣花香撲鼻而來,就像身上噴了很像的香水似的,特別香。

沿著草叢來到了“昆蟲樂園”,這里有很多昆蟲,有螞蚱。扁擔鉤。蟈蟈。螳螂……這里是昆蟲們的家,我和我小叔總來這里捉昆蟲,很好玩。我慢慢地閉起雙眼,聆聽著悅耳的音樂:蟈蟈在“蟈蟈”地叫,知了在“知了”地叫……

聽著昆蟲們的歌曲,來到了山上的森林,這里種著許多果樹,有山里紅。123蘋果。桃子……都特別好吃。

吃著美味的水果,我們就走到了一個大水湖。我們劃著船,船身的顏色引來了一群蝴蝶和蜻蜓,它們跟著我們的船,我們看到,它們都很開心。

我愛我的家鄉四平市,我我更愛風泉山莊!

9. 贊美廣西靈山散文詩歌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把你描繪得活靈生動。在煙雨歲月里,在華夏的豐碑里,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邛水河畔聳立于偉岸的您——永靈山,我們永遠的靈山。

人們的目光拂過幾千年的歷史塵埃,卻定格在三穗永靈山,為您揮毫,為您歌唱。遠遠看去,永靈山就像一只金蟾長眠于云霧之中;近觀,恍惚如一個灰暗巨大的蛇頭,俯視著平靜的邛水河。

永靈山位于三穗縣北靈山村,原名北巖。海拔約800多米,山高約150多米。

山頂大霧無痕,白云繞頂,風嚯嚯如梵聲而得此名。峭壁疊韻,古木依斜,一條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路從山腳盤繞直到山頂。

松竹碧翠,甲綠豐婉,白云縹渺,故有“靈巖疊翠”之美譽,為三穗縣城八景之冠,在宋朝時,就以此山命名為“靈山縣”。古人有詩云:“翠嶂重疊石嶙峋,僧竂禪院誦佛經。

香風飄逸梵鈴響,渾如靈山拜世尊。”近代詩人周伯庸游永靈山也有詩云:疊翠靈巖萬仞樓,蒼茫煙樹雨初收。

是誰描出天然畫,賽過丹青第一流。站立永靈山山頂可以觀看三穗縣城全景風貌,觀看南來北往的車輛穿梭不停,百里群峰盡收眼底。

半山腰上一座大雄寶殿金碧輝煌,氣宇軒昂,有一種駕駛佛塵的感覺。山頂有一座佛殿叫“甘霖寺”,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山嶺盤旋曲折,峭壁聳峙,俯瞰足下,是白云彌漫,環視群峰,云霧繚繞,那彎彎曲曲的幽曲小徑,就象是仙女的彩帶飄落在山坡上,只要是你致生此地,卻有自于一種空靈虛幻的境界。

相傳有一年大旱,田壩龜裂,秧苗枯萎。于是,鄉親們殺豬、宰羊登山求雨,當日天降大雨,人們都覺得十分靈驗,就改名為“雨靈山”。

因雨和永諧音,故“永靈山”。站在靈山之巔可看百里風光,青峰如岱,風吹來,有一種神仙欲醉的感覺,雅興正濃時,揮筆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靈山舒穗渚,邀萬里云來,跌宕群峰堪極目; 邛水付清樽,任千年客醉,逍遙一步可登天。

攜一縷煙云任風吹亂我的思緒,遙望天邊的云層,心間仿佛開出一朵燦爛的花,用相思凝成文字,寫一首清詞,放在存封的記憶里與同時光變老…… 靈山頂上,古時的大廟宇、高閣已經沒了終影,晨鐘暮鼓也隨流水遠去,再看看山頂門柱上寫有這樣一副對聯: 永靈水秀,文武輩出源三穗; 甘霖鐘瑟,佛光普照沐八方。 對聯雖然寫得沒有深度,但也能看出這里的佛光普照,曾經的香火盛旺。

再往里面去,就是彌勒殿、觀音殿,香火繚繞,有人在繞佛誦經。 這里是三穗縣城最高處,四周茫茫,一望空闊無邊。

天氣晴朗之時,可一眼望到清江。永靈山東吸瀟湘之水,西引滇沼之魂,南沐清江之秀,北溫舞陽之靈,四野游目馳懷。

永靈山以石峭絕壁而遠近聞名,站在靈山頂上,四處風景如畫,煥然一新的三穗縣城盡收眼底,看邛水流去,聽錦瑟飛聲,萬里群峰游來,綿延不斷。這里地靈人杰,古有詩人吟句,千古絕唱;有將軍金戈鐵馬,馳騁疆場,文采渾然,古風猶存。

極目遠眺,群山萬木蔥翠,有如一種站在白云上飄然的感覺,腳下是林徑盤旋,舉手沾青云滿袖,張口可吞吐云煙,仿佛在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站在高處尋思古人,即興時賦詩一首: 登高遠望水連天,躍上靈山百步懸。

放眼神州觀世界,揮毫翰海撰乾元。 云飄石徑欺林瘦,風繞蘭亭笑客顏。

游者不知何處去,文峰筆下正耕田。 我曾在卷帙浩繁的文字里尋找,尋找過往騷客的足跡,尋找一段存封的故事,尋找一句對靈山的贊美,再找一段對靈山的千古注釋,雖遺憾又慶幸,慶幸的是找到古人的詩句,遺憾的是沒有找到靈山的故事。

曾經的幾多煙云,都與靈山參與了歷史,也與靈山改變了歷史,甚至開創了歷史。茫茫風煙,滾滾塵云,靈山的兒女李元春筆墨一揮而中進士,李漸鴻開卷得舉人,楊至成鐵馬一揚,中原逐鹿,成就多少英雄豪杰,就是靈山普渡,一時間,三穗天地動容,山河改色。

是靈山敲響了土匪的喪鐘;讓土匪在這里永遠消失,是靈山還原了平靜的河流,是靈山孕育了這座小城,是靈山為青年男女終成眷屬,從此,這座高聳的孤山成為千古絕唱。因為這座山的靈氣,多少學子在這里成就了夢想,多少人們也擺脫貧窮好夢圓成,從此,這里的人民生活富足多彩,在不輕意間,因為一個人、一件事、一座山、一條河而改變,靈山,就是一座改變命運的奇山。

靈山,聚天地之靈氣,挽日月之光華,風景這邊獨好。靈山的女兒沒有辜負您真誠的守望,沒有辜負您翻開“益卷之書”、“奮精進之業”、“青云直上”深情的期待。

看吧,在永靈山腳下,一座新城的崛起,工業的繁榮,彩橋橫跨在邛水河之上,文明縣城引來八方游客,中國麻鴨之鄉的盛名。母親的懷里,將軍的故里,一片火熱的土地上,播種了多少希望,也收獲了多少夢想,在甜蜜的歌聲中,繾綣的愛情里,我們幸福,我們陶醉。

“空山鎖霧醉人回,邛水晚霞帶夢歸,白云平鋪千秋雪,軒窗錦瑟笛聲飛”。今日的靈山之子,正用智慧和勤勞創造人間的奇跡。

永靈山,您從遠古走來了,走得一路瀟灑,在歷史上刻下了豐碑;您又向未來奔去,一路航程,在天地間留下輝煌,無論時光的變幻,我們的心依然。

10. 介紹靈山風土人情作文800至1000字

游靈山

周六,我們一行8人趁工閑之余,驅車遷安靈山開始了我們的踏青之旅。

靈山旅游區位于河北省遷安市蔡園鎮境內,距遷安市區20余公里,占地1500公頃。該景區以淵源的歷史文化、神奇的傳說和獨具特色的奇峰、怪石、秀林、圣泉、古廟,形成了4大絕景、6大景區及28大奇觀,是一個典型的以宗教文化為特色的景區,并屬唐山八大景區之一。以山美、境幽、峰奇、石怪、水靈聞名于京東,清圣祖康熙北巡靈山,曾題“靈山秀色”匾額,昭示天下,稱靈山之景為京東景中之冠。靈山旅游區已通過國家2A級景區驗收。

據說這塊神奇的風景區蘊含著豐富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相傳靈山乃女媧娘娘補天化石處。女媧娘娘為拯救天下生靈。在此化五彩石36501塊以補青天。補天時,其手影化作五座山峰,故靈山又稱五峰山。補天后,若干廢石棄于五峰山下。所遺五彩石千姿百態,鬼斧神工,天然造就了長壽石、飛來石、迎客石、姻緣石、石鼓、石椅等景觀;山下歷經滄桑2700年的白果樹枝葉茂盛;曲徑通幽,松濤陣陣,游歷于此,如置身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我們一行八人來到靈山腳下,首先映入眼簾得是白塔寺的山門,上書“靈山秀色”四個大字,進入白塔寺,寺內幽靜之雅遁入,一座正在建設當中的“萬佛殿”高高懸立于半山腰,凸顯寺廟氣勢之磅礴。觀賞完白塔以后,就拾級而上,進入擁有那口甜井的廟堂,傳說女媧補天遺下三眼奇井與蓮花池,稱“三步連環井九步蓮花池”,其中一眼注水不滿,冬夏皆枯;另一眼則井水苦澀,水質渾濁;而中間一眼井其深不足丈二,徑不滿三尺,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且冬暖夏涼,恰似瓊漿玉液。常飲此水,有益健康,為靈山一大絕境,故無峰山又稱靈山。蓮花池距井九步,井中下滲之水盡聚于此。每到夏天池里蓮花得仙水滋潤,亭亭玉立,高雅脫俗,傲然不群,儼然有君子之風。只是我們這次來之尚早,未見滿池之蓮花,但也見滿池泉水之清澈。過了古寺禪房,心懷定要領略秦始皇石馬飛騎,鞭山趕海之雄風。開始向山頂攀爬,峰回路轉,看似不高的山峰,竟是這樣的難爬,有的地方簡直手腳并用。途徑之上,長壽石、藏寶石、和睦石、智慧石、姻緣石點綴于險峰石徑之中。相傳長壽石摸則延年益壽,藏寶石觸則招財進寶,和睦石擊則上下和睦,智慧石伏則茅塞頓開,姻緣石踏則姻緣美滿。靈山正是以山美境幽、峰奇石怪、泉神水靈而著稱。大約行至據頂三分之二處,忽見于徑旁檀香繚繞,駐睛一看,兩條石蛇盤繞巨石。古注相傳,白蛇、青蛇于此山修煉成仙去會許仙,因水漫金山,白蛇被鎮在雷鋒塔下。青蛇無奈又潛回靈山繼續修煉,為驗功力以劍劈巨石一塊,至今此石尚存。青蛇功滿再赴杭州,推倒雷鋒塔搭救出白蛇。原白塔寺內專有供奉蛇仙的大殿。蛇仙修煉的洞府和生活起居的洞口尚在,成為靈山奇觀之一。

在大家相互的督促和鼓勵下,我們終于到達了秦始皇石馬飛騎的地方。真不容易啊!親臨山頂,舉目四望,真有一眼望千里的感覺。放眼望去,到處青山翠柏,郁郁蔥蔥。遠處群山環繞,我們攀爬的小石徑已成一條白線,蜿蜒藏于松林翠柏之中。大自然的魅力真是妙不可言,青山巍峨、怪石凸立、松柏郁蔥、古剎檐閣對視覺的沖擊使人熱血沸騰。真想把整個郁郁蔥蔥的大山攬入懷中,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造化。

三穗縣屬于貴州哪個市

三穗縣位于貴州省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北部,國土總面積1035平方公里,全縣轄7鎮2鄉2街道,159個行政村(90個中心村),7個居民社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22.8萬人,苗、侗等14個世居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7%,耕地面積27.3萬畝,森林覆蓋率63.8%,城鎮化率48.62%。

人文歷史悠久厚重。自宋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設置邛水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因“秋收豐稔,一禾三穗”而得名。三穗縣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之父”、貴州省唯一的共和國開國上將楊至成將軍的故鄉。

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三穗縣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竹編文化藝術之鄉”,1972年瓦寨斗笠曾作為國禮贈送給訪華美國總統尼克松;是中國四大地方名鴨之一“三穗鴨”的澤源地,有600年養殖歷史,享有“麻鴨之鄉”和“斗笠之鄉”美譽。

生態環境秀美宜居。三穗縣屬北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4.9℃,全年無霜期290—300天,平均降水量1147毫米。三穗縣山清水秀、天藍氣爽,森林覆蓋率達63.51%,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7.85%,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交通區位優勢突出。自古就有“黔東要塞”和“千里苗疆門戶”之稱,是由湘入黔的重要通道,是貴州“東進戰略”的橋頭堡。縣境內滬昆高速、三黎高速、三施高速、G320國道、S310省道縱橫全境,交匯縣城。滬昆高鐵過境設站,可直達上海、杭州、長沙等10多個一線城市,能快捷融入長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經濟圈。

民族風情多彩濃郁。三穗縣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民族傳統節日眾多,有古樸濃郁的苗族“二月二”禳橋節、良上“六月六”、巴冶“土王戊”,有異彩紛呈的侗族“吃夜筵”、北侗文化節、款文化節等。有聞名遐邇的瓦寨竹編、八弓鐵鍋、山妹子金秋梨、良上綠色優質大米等名優特產。還有獨具風味的三穗鴨、灰堿粑、苕(米)粉等特色美食。

旅游景觀美不勝收。三穗縣自然風光旖旎俊秀,有界牌的千奇溶洞、萬畝竹海,木良的十里長灘、萬頃碧波;民族風景古色古香,有“中國苗族第一村”千戶苗寨寨頭村、五百年佛教圣地永靈山、侗文化朝覲圣地圣德山;農耕田園風光宜然自得,有國家3A級旅游景區——頗洞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示范園;“紅色之旅”莊嚴神圣,有楊至成將軍故居和紀念館、良上紅軍亭等。

開發潛力厚積薄發。境內已探明的礦產有20余種,其中,釩礦已探明礦石儲量3500萬噸,遠景儲量將超過1億噸,錳礦探明儲量220萬噸,重晶石探明儲量3000萬噸。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3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具備投資開發腹地條件和產業承接基礎。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近年來,三穗縣深入推進“工業強縣、城鎮帶縣、商貿活縣”主戰略,致力打造“黔東中心城市核心區”,推動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

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542016萬元,比上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5.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128萬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139072萬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286816萬元,增長4.4%。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1.4%、25.7%、52.9%。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3427元,增長6.4%。

脫貧攻堅圓滿收官。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決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全力開展“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3+1”問題大篩查、“七查”等攻堅行動,全面補齊短板弱項,建立完善防貧監測預警機制,在全州率先推行“防貧保”,筑牢返貧致貧“防火墻”,高質量打好收官戰,脫貧質量成色持續提升,產業和就業扶貧得到鞏固,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脫貧保障更加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不斷深化,全年無返貧和新增致貧情況發生,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大普查,現行標準下全縣6.2萬名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求風景,三穗有哪里好玩

三穗縣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國家級3A景區1個,省級示范景區2個

頗洞生態農業體驗園

位于三穗縣臺烈鎮頗洞村,距縣城10公里,距高鐵火車站15公里,2016年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貴州省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6個50”重點工程示范基地。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黨社聯建模式,組織村民籌資投入鄉村旅游業發展,建成了生態農莊、生態度假屋、濱河休閑水上設施、文化長廊、自行車道、生態魚池、熱帶植物館、蔬菜大棚、精品水果(葡萄、藍莓、草莓)采摘園、農業體驗館、現代科技栽培展示廳等旅游配套設施。形成了集農業體驗、農家休閑、田園度假、山莊避暑、自然觀光、戶外旅游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

寨頭苗寨

位于三穗縣臺烈鎮寨頭村,距縣城20公里。分上下兩個村,即寨頭、上坪村,是全國第二大的苗寨素有千家寨之稱。這里民族風景優美、節日眾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族風味濃郁,獨具特色。苗寨英勇頑強,被稱為“千里苗疆的門戶”。

靈山景區

永靈山邛水河畔的三穗城北有座山叫白巖,挺拔峻峭,雄偉壯觀,朝城一面刀削斧劈般從山巔直劈到山腳,形成一塊潔白無瑕的百丈屏嶂,在素有“萬畝竹海”的三穗群山之中獨樹一幟,后改名永靈山,是三穗八大景之最,近代詩人周佰庸游永靈山作詩贊之:“疊翠靈巖萬仞樓,蒼茫煙樹雨初收,是誰描出天然畫,賽過丹青第一流。”

圣德山

圣德山又叫岑樓山,在三穗縣桐林鎮東部,呈東西走向,海拔1176米,林木蒼翠,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山頂建寺供奉歷代圣人,故名乾元寺,屬三穗三大佛山之一,在黔東南頗富盛名,寺廟幾廢幾修,現寺址尚存。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劍河、天柱、玉屏、鎮沅、湖南省新晃等地數萬歌手前往上山對歌、談情說愛或燒香拜佛,真是“圣德山上歌連歌,南腔北調煮一鍋,唱得黃河漲大水,唱得東海起浪波。”。

楊至成將軍紀念館

楊至成將軍紀念館位于三穗縣城林園西路,由將軍紀念館和紀念廣場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15800㎡,。展覽大廳收藏有從南昌起義、紅軍長征、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后各種資料、圖片、書畫和將軍身前的許多珍貴遺物,共有照片86張,衣物10件(套),用品8件,書籍6本,文件25份,書信4封。2003年6月8日開工,同年10月30日竣工,是貴州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之一。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08年被州人民政府列為黔東南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被國家財政部、文化部列為中國免費開放單位。

等溪貞壽坊

等溪貞壽坊俗稱“石牌坊”,位于縣城東32公里三星公路南側。坊系青石料建筑,三間四柱六橫梁。中間為古道,寬2米,次間寬0.8米,亦可通行。通面寬4.6米,通高4.3米,柱為正方形,邊寬0.24米,內二尊高3米,外二尊高2.5米。柱與柱之間,均衡砌橫梁兩棟,中砌碑心石,正梁上堅碑一座,高1.2米,寬0.7米,厚0.2米,頂為葫蘆寶頂,側飾鰲魚、龍、鳳。石坊的柱、粱,結構緊密,形成整體,古樸壯重,美觀大方。坊石上刻有人物、花卉、鳥獸等浮雕,四柱兩側分別置弧形抱柱石。

上一篇:廣東十大名山排行榜2025年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下一篇:歡迎奕沃常識使用Z-Blog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