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縣有哪些好玩的景區 (丹棱縣城哪個地方好玩)
本文目錄一覽:
丹棱旅游景點哪里好
下面給你介紹一下丹棱縣非常有名的旅游景點:
九龍山森林公園
龍鵠山
老峨山
大雅堂
千佛寺摩巖造像
黃金峽
丹棱白塔
梅灣湖
丹棱有沒有三五十好耍的地方
丹棱,"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人文景觀和風景名勝別具一格,眾多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宛如散珠翠玉遍布全縣,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主要景點有:大雅堂、龍鵠山、竹林寺、老峨山、黃金峽、梅灣湖、丹棱白塔。
大雅堂是集唐代詩圣杜甫和北宋大書法黃庭堅詩書藝術為一體的詩書堂。遺址大雅堂在丹棱城南高廟溝,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丹棱名士楊素翁出資承建。堂內珍藏由黃庭堅手書杜甫西川夔峽詩碑三百余方,黃庭堅為之題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記》。歷經宋、元、明、清、收藏眾多名家詠大雅堂的詩文、書畫。成語"不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
龍鵠山距丹棱縣城3千米。唐代名"龍鶴山",自南宋孝宗皇旁手書"龍鵠山"三字賜歷史學字李燾后更名。龍鵠山即是宋代歷史學家李燾父子故里,又是西南著名的道教圣地。龍鵠山山勢奇特,恰似一個巍巍巨人,端坐于環繞的群山之中。山中主要景點有:雁湖、兔峰、勝巖、龍涎洞、巽崖書屋、《松柏之銘》碑及摩崖造像、六朝古墓壁畫、仙生洞、古佛洞、萬畝人工自然林區等。
竹林寺位于丹棱縣楊場鎮,竹林寺佛教源于東漢時期,唐代元和年間,因寺周植竹林竹林寺20公頃(300余畝)數萬桿而得名。相傳李白、蘇東坡、彭端淑等歷代文化名人都曾游覽此寺并留下許多贊美詩篇。由九龍山、石牛山、鐵桶山、金牛河、珍珠湖和龍華寺水庫等山水組成,竹林寺風景名勝區面積5.2平方千米。竹林寺人文景觀與野趣盎然,妙趣橫生的秀麗山水融為一體,將成為人們向往的生態旅游熱點。
老峨山峨眉山的姊妹山。位于丹棱縣城西20千米張場鎮、王場鄉和順龍鄉境內,海拔1142千米,面積11.8平方千米。山形似峨眉,雄奇險幽。老峨山著名的自然景觀和風景名勝,即有堪與峨眉媲美的日出、云海、佛光、更有獨具特色的華頭懸空、美女曬羞、摩巖石刻造像等,文物古跡和神秘傳說故事等文化積淀豐富,每年農歷六月六前后傳統朝山會盛況空前。
黃金峽位于丹棱城西24千米張場鎮,仁興鄉和王場鄉境內,峽長7.5千米,兩岸黃金峽壁立,對峙如門,其崖筆立陡削直插云天,形成雄偉壯觀的"一線天"。峽內主要景點有:龍潭飛瀑、金峽湖、雙猩向龍潭、危崖水簾、一線天、虹渡、望魚石、金船等。當地人言:"金峽有三奇,曉雨不濕衣,九月瑞雪飛,夜半聞琴聲","神隆博濟廟,喊聲一出雨就到"。"黃金天子一夜鑿通黃金堰"等傳說故事更是神奇美妙。
梅灣湖位于丹棱城西6千米處,有標美水泥路直達。湖集雨面積15.3平方千米,總庫容1015萬立方米,灌面2106.67公頃(3.16萬畝)。目前"梅灣湖農業觀光旅游區"初步形成。湖周果園建造了現代噴灌設施,修建了旅游公路。區內山島蔥籠、鶯飛魚躍,桃樹、梨樹、柑橙成林,春天,湖周是花的海、湖水中是花的山;秋天,漫山紅遍、碩果累累、商家蜂擁、熱鬧非凡、高峰期每天游客數千人。
丹棱白塔位于丹棱城西1千米處。建于唐大中年間,為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四世角鉆光共丹棱白塔14層,通高30米,塔底空心室頂裝有磚砌石鋪作半拱,塔檐翼角上原懸72只鋼鈴,風吹鈴鐺響,素有"白塔鐘聲"美名,為"丹棱八景"之一。此塔的建筑與西安小雁塔極為相似,雄偉高大,造型優美,塔內有磚砌廊直通塔頂,是人們觀塔、登塔、詠塔的好去處。
旅游特色
旅游設施、產品縣城至名景區點都有公路相通,路況較好。縣城有供旅游團隊食宿娛樂的華廈大酒店、丹棱賓館、糧貿大廈、仕清園飯店、四平飯店等一批較高檔次的賓館飯店。旅游產品,丹棱地方土特產:石橋大蒜、峨山之霧毛峰、炒青綠茶、無籽西瓜、臍橙、枇杷、葡萄、金密李、水蜜桃、柿子等均先后補評為省、部優質產品,享譽省內外。用金峽泉水和丹棱礦泉水釀造的乾隆醉、糊涂醉、業牌液、總崗特液等系列名酒榮獲國際金獎、國優、省、部優質產品稱號,遠銷十多個省、市、自治區。
丹棱縣城名小吃有"八米豆腐、朱麻子白宰雞、劉雞肉、廖燒雞、太安魚等。還有供游客休閑娛樂的順風園茶莊、丹棱茶樓、西林三合院、余家花園、東方樂園、德勝休閑等一批獨具特色的休閑所在。
丹棱有什么情侶獨處的地方
1、丹棱九龍山森林公園
九龍山森林公園是省級森林公園。位于丹棱縣楊場鎮境內東南端與夾江、洪雅、東坡區接壤。
“九龍山”因金牛湖兩岸有九座山峰延綿起伏,遠看猶如臥龍汲水,近觀青山映綠水、碧波蕩群山而得名。距丹棱縣城18公里,面積380公頃。公園海拔450-692米,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地深厚肥沃,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公園內馬尾人工林、常綠闊葉林、翠竹林、古榕樹,火紅的杜鵑,爛漫的山茶、雪白的扁竹葉,千姿百態的薔薇和蘭草為豪豬、松鼠、杜鵑、啄木鳥、白鷺等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身環境。青山、綠水、奇石、古寺為九龍山建設森林公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丹棱縣委、縣政府決定用10年時間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千年古寺為重點,用森林、青山、綠水、翠竹、霧景、佛教文化組合旅游產品,將公園建成有區域代表性,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生態型旅游區,年接待能力達30萬人左右。
游覽竹林寺、丞相灣、聽濤軒等人文景觀,面對九龍山的歷史沉淀,傾聽唐代著名詩僧可朋的《耕田鼓》傾訴民間疾苦,凝視南宋李燾、李壁、李直父子三人,德才皆備,身居相位安眠于此的丞相墓。
2、龍鵠山
龍鵠山,距丹棱縣城約3公里。唐代名“龍鶴山”,自南宋孝宗皇帝手書“龍鵠山”三字賜史學家李燾后更名。龍鵠山山勢奇特,恰似一個巍巍巨人,端坐于環繞的群山之中,有人說它像蓮臺打坐的佛祖,左?拈決,右手撫膝,神態肅穆。據當地人說,足有48座“磕頭山”像朝圣的信徒,圍繞龍鵠山虔誠地拱伏于地。乍一望去,真有千人拱首,萬山來朝之勢。
進入龍鵠山景區,第一個便是丹棱舊八景之一的"雁湖漁火"景點。有多種史料記載,雁湖為宋代禮部尚書李壁所鑿,湖面40畝,湖寬水深,常有大雁、野鴨聚集,因而得名。湖周植花木,尤以梅花為最。清代道光年間,丹棱各縣毛震壽小住雁湖,入夜時,漁翁唱晚,漁火點點,星星墜湖,十分壯觀。手書"雁湖漁火",并志以詩:云開雁落雨初停,火參差渡遠汀。兩岸蘆花漁父笛,聲聲吹落半湖星。"隨時代懏移變遷,雁湖面積縮小成為蓄水養魚灌溉農田的"金鴨塘"。近年縣林業部門規劃在湖周培植萬畝人工林區,已實現幾千畝;縣政府還規范依托雁湖和萬畝人工林區重建北宋大雅堂,成為人們游覽休閑的好去處。
過雁湖,經龍溪橋、龍鵠場、團結水庫大壩,上行百米,沿途山巒重疊,溝谷縱橫,果樹滿山,菜花飄香,風光旖旅。迎面一座小山像一個張口昂首的巨龜,故名龜峰。龜峰獨看成峰,合看成景,形象生動逼真,玲瓏剔透,享有"川西盤景"之美譽,唐代道教人物杜光庭為之發出了"蜀西龜峰天下稀"的驚嘆。七十年代建成團結水庫,水面如一條銀練飄落,摼山繞嶺,形成了"龜蛇相纏"的獨特景觀。龍鵠山腰有"三相祠"遺址。"文史兼通,蜀人比之"三蘇",人稱"三相"的李燾父子,讓丹棱人驕傲了幾百上千年。自清代咸豐年間丹棱縣令張熙照捐俸金修建"三相祠",民國11年,丹棱知縣楊成成上聞川軍總司令兼省長劉成勛撥巨款擴建完善。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由長官率士紳前來祭祀,聊表"長編細讀心彌仰,幸得春祠拜哲人"
的敬仰之情。如今,祠堂建筑尚有"巽崖遺跡"巨型石碑和石柱表坊。門前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根深葉茂,獨木撐天,相傳為南宋史學家李燾所植。有趣的是這棵銀杏樹長到10米文景觀外,自然風景奇險幽靜,是古洪雅八景當地人稱為"公母樹"或"夫妻樹"。
出祠堂,順山腰往前不到200米,登380米石梯,上行百余步,"龍涎洞"即入眼簾。龍涎洞實為唐代開元年間丹棱女道士成為修道的仙室。進入洞口,須下行數十步狹窄道士成無為修道的仙室。進入洞口,須下行數十步狹窄的陡石梯。洞口門楣上刻有明代書法家陳琨手書"委雪屯煙"四個大字,細看旁邊有詩曰:"望入巖煙古經斜,遺蹤舊是煉師家;綠盤碧草垂春帶,峙頂丹楓長性花。樓閣半倚蒼樹螟,碑鐫盡是亂云遮;何當百世年湮遠,重鼎嵯峨煥九華。"傳說,當年成無為看破世道出家,數十年如一日在此觀風云之變幻,吸日月之精華,悟出了道之精髓,乘黃鶴而去。
沿380梯上行,松濤轟鳴,泉水叮咚,云霧繚繞。"勝巖"、"鵠嶺松巢"等歷代名人題詠石刻目不暇接。石梯僅容一人攀援而上,險處腿肘并用,其狀艱難,真有登天之感。龍鵠山美,美在登臨,美在原始與天然景觀。龍鵠山多奇景,一重云鎖一重天。上到梯頂,令人浮想連翩的是"巽崖書屋"。史書載:宋紹興八年,23歲的李燾榜中進土,朝廷任命為成都府華陽縣主簿,他志在研究歷史,淡于功名利祿,在龍鵠山創建"巽崖書屋",邊讀書,邊講學,為家鄉檪育人才。他在書屋中訂立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都成為宋代教書育人典范。書屋的創立,也為李燾編撰反映北宋168年歷史的巨著《繼資治通鑒長編》奠定了基礎。
書屋歷代相傳,越辦越紅火,到清代更名為"巽崖書院",列為蜀中三大書院之一。文學家彭端淑和詩人瞿敬笏主講23載,端淑有詩云:"文簡善著書,筑室巽崖下;精心四十年,遺編等斑馬;赤壁垂琳瑯,誰為后來者。"當你站在巽崖書屋前的臺地上,倘佯其中,你會感受到這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再往上行,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躋身于全國石刻藝術寶庫之林的唐代道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窟造像和《松柏之銘》碑,六朝時期巖墓,南宋孝宗皇帝御筆親書的"龍鵠山"御印碑,左右山脊還有李燾、李壁、楊素翁等名人墓,被雀為巴蜀一絕的龍鵠院"佛、道并居"遺跡。這些文物古跡,真能讓你大飽眼福。
3、老峨山
老峨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位于丹棱縣城西10公里張場鎮、王場鄉、順龍山轄區內,海拔1142米,幅員面積11.8平方公里。其中,林區面積1.3萬畝,突兀一峰獨峙,雄踞于成都平原西南邊緣,時有煙去在半山飄浮,蔚為壯觀。山形酷似峨眉,雄秀奇險幽,頗有峨眉山的架式。山中名勝古跡如金頂、舍身崖、九老洞、萬年寺、伏鶴寺、一線天等,皆與峨眉山"同名同姓"。民間傳說先有此山,后有峨眉山,故名"老峨山"。
據地方史志載,老峨山佛教盛行,香火旺盛,建寺于隋,興盛于唐、宋、元、明、清,山0建有72座寺廟,僧侶最多時竟達千人。唐代開元年間,道教傳入老峨山,先文在山中建了36庵堂,有近400名道士修道山中。著名道教人物杜光庭、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等名人雅士曾游覽此山,留下許多贊美詩篇。老峨山著名的自然景觀和風景名勝,既有堪與峨眉山媲美的日出、云海、佛光,更有獨具特色的華頭懸空、美女曬羞、摩崖石刻造像等等,文物古跡和神秘傳說故事等文化積淀豐富。
歷史悠久的老峨山每年"六月六"(農歷)傳統朝山會盛況空前。80年代初,文化部門組織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加工,編排出嗩吶、龍燈、獅燈、花燈、蓮簫、高樁平臺等優秀節目,把游山文體活動與經濟貿易活動有機結合,促進了地方經濟、文化、體育、雍游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連續舉辦了六屆的老峨山游山文化經貿交易會,每屆都有數十萬省內外客商、旅游觀光都和參加交易會,經貿成交額近千萬元,老峨山區出產的云霧毛峰、炒青綠茶、紅茶系列產品和總崗特液、業牌液系列名酒獲國家、部、省精品獎和優質獎,暢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老峨山餐飲住宿、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框架已基本形成,新建老峨山森林度假村、萬畝森林公園、守獵場和擴建改善旅游公路和通訊條件等項目已列入國家經濟計劃投資項目,不久將成為人們休閑度假旅游的好去處。
4、梅灣湖
梅灣湖,又名梅灣水庫。位于丹棱縣城西中隆鄉梅灣村,距縣城6公里,是七十年代大興水利時建造的人工湖。集雨面積15.3平方公里,總庫容1015萬立方米,設計灌面3.16萬畝,屬中型水利工程,居丹棱水利工程之首。控灌丹棱鎮、中隆鄉、何場鄉和唐河鄉,還承擔著丹棱縣城市面上供水任務。
十多年前,丹棱縣水電部隊門就對觀光農業開發情有獨鐘,充分利用有山水資源,開展立體化的綜合種植,養殖工程,建造有藝術布局且具有現代化噴灌設施的果樹園,修建旅游公路,幽徑小道、亭、臺、樓、閣、廊,設置餐廳、釣位、游船等,初步形成了"梅灣湖農業觀光旅游區",區內山島蔥籠,鶯飛魚躍,桃樹、梨樹、臍橙、碰柑、柑桔樹成片成林,水庫兩岸及周圍的構灣村,多達萬余畝。
每年春暖花開時,桃花、梨花、橙子花開得十分自然而野漫,像一束束粉紅的貫綾隨意纏繞在山際。一坡坡的梨花,油菜花和成片的綠色臍橙林,與多悅鎮、正山口鄉再西行,真是美妙;而漪漪綠水上,野渡無人舟自橫,直看得人忍不住想賦詩作畫。前來參觀游覽者絡繹不絕,高峰期每天超千人。秋季,碩果累累,水果飄香,前來品嘗水果、購買水果的游客和商家蜂擁而至,一車車水果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給水庫經營管理者和農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給城里人營造了回歸自然尋野趣的優良環境。
5、大雅堂
大雅堂是集唐代詩圣杜甫和北宋大書法黃庭堅詩書藝術為一體的詩書堂。遺址在丹棱城南高廟溝,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丹棱名士楊素翁出資承建。堂內珍藏由黃庭堅手書杜甫西川夔峽詩碑三百余方,黃庭堅為之題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記》。歷經宋、元、明、清、收藏眾多名家詠大雅堂的詩文、書畫。成語“不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
6、千佛寺摩巖造像
佛寺摩巖造像刻于唐朝貞觀初年,屬國家保護文物,價值頗高。佛像造型別致,生動,栩栩如生。
7、黃金峽
黃金峽位于丹棱縣城西24公里仁興和和王場鄉境內,座落在總崗山麓,下起仁興鄉羅河橋,上至王場鄉繼承橋,峽長7.5公里,是以自然原始景觀為主的風景名勝區。
自漢代起,名僧云集黃金峽,早在西漢新莽地皇二年就修建了黃金廟,又名博濟廟。然后又修筑開通了黃金堰,造福于百姓。黃金峽兩岸壁立,對峙如門,其崖筆立陡削起碼插云天,形成雄偉壯觀的“一線天”。"瀑布峰腰落,山根峽口橫;虎狼蹲石影,戈與吼潭聲;天自洞0,人從巖縫行;到來幽趣處,時看白云生"。
清代丹棱進土暨雅江書院贔長李昶的詩篇生動地描述出黃金峽的神奇,幽深和美麗。峽內著名的景點有:龍潭飛瀑、金峽湖、雙獅向龍潭、危崖水簾、一線天、虹渡、望魚石、金船等。當地人常言:“金峽有三奇、曉雨不濕衣、九月瑞雪飛,夜半聞琴聲”、“神降博濟廟,喊聲一出雨就到”、“黃金天子一夜鑿通黃金堰”等傳說故事更是神奇美妙。
此外,黃金峽獨產的"流嚇魚",長七八寸,重斤余,喜食巖漿,肉質鮮美細嫩,與江團齊名,乃川西南一絕,古時被列為貢品。如果你有幸到黃金峽一游,一定會感受到觀景、蕩舟、獵魚、食魚的樂趣。
8、丹棱白塔
丹棱白塔位于丹棱城西1千米處。建于唐大中年間,為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四世角鉆光共14層,通高30米,塔底空心室頂裝有磚砌石鋪作半拱,塔檐翼角上原懸72只鋼鈴,風吹鈴鐺響,素有“白塔鐘聲”美名,為“丹棱八景”之一。此塔的建筑與西安小雁塔極為相似,雄偉高大,造型優美,塔內有磚砌廊直通塔頂,是人們觀塔、登塔、詠塔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