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區是哪里(京口區是哪里的城市)
本文目錄一覽:
- 1、泊船瓜洲的京口是哪里
- 2、京口瓜洲指什么地方?
- 3、京口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 4、京口指的是哪座城市 京口城市介紹
- 5、詩中的京口是哪座城市
- 6、京口是指現在的什么地方
泊船瓜洲的京口是哪里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就是目前的鎮江市京口區。
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京口瓜洲指什么地方?
京口和瓜洲分別是現在的鎮江和揚州。
京口區,江蘇省鎮江市轄區,鎮江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京口是鎮江古稱,西周時屬宜的封地,“宜”是吳和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京口時屬朱方邑,后朱方改谷陽。東漢末年,孫權稱霸江東,于公元209年將蘇州的根據地遷至京口,在北固山前峰筑鐵甕城,號稱“京”通稱京口。
瓜洲鎮屬于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鎮上有兩個著名景點:瓜洲古渡風景區是國家水利風景區,位于揚州市古運河下游與長江交匯處,距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中心15km,潤揚公路大橋、鎮揚汽渡、揚州港與其毗鄰相接,鎮江金山寺與園區隔江相對。
名勝古跡
京口區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古運河以東,“十字黃金水道”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在境內交匯,是連接蘇南、蘇北物資流通和經濟協作的樞紐地帶。轄區內焦山、北固山沿長江分布,以“城市山林,大江風貌”聞名于世,有著“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譽。
京口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京口是現在的鎮江市,古稱京口、潤州、南徐,是江蘇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長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風景旅游城市。
鎮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春秋時稱為“朱方”,戰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后改置“潤州”,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國時期為江蘇省省會。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3個區、代管3個縣級市,總面積38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9.64萬人,城鎮人口227.72萬人,城鎮化率71.2%。
擴展資料:
“宜”為鎮江最早地名,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給宜侯的領地名稱,春秋時稱朱方,后曾用谷陽、丹徒、京口、潤州等名稱。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鎮江府,始稱鎮江,歷經宋、元、明、清。
辛亥革命成功后稱丹徒縣,1914年隸屬金陵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為鎮江縣。鎮江淪陷,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蘇南抗日根據地,進行民族革命。至1949年2月,鎮江市為江蘇省省會。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4月23日鎮江解放。
京口指的是哪座城市 京口城市介紹
1、京口指的是江蘇鎮江市。
2、京口區隸屬江蘇省鎮江市,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古運河以東,東接鎮江新區,南和丹徒區為鄰,西與潤州區隔古運河相望,北接揚州市邗江區,曾是我國古代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鎮江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連接蘇南、蘇北物資流通和經濟協作的樞紐地帶。
詩中的京口是哪座城市
中國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
六朝長江下游軍事重鎮。原屬揚州丹陽郡丹徒縣。東漢建安(196~219)中,孫權治此,稱為“京城”;及遷建業,改名“京口”。東吳建國,隸典農校尉。西晉屬揚州毗陵郡。東晉南渡,曾為僑徐州及僑東海等郡治所。義熙六年(410),收復徐州舊地;宋永初二年(421),改僑徐州為南徐州,僑東海郡為南東海郡,仍為治所。劉裕發跡于此,宋時稱為“北京”。故城在今江蘇鎮江市 東吳在此置卒戍守。東晉南渡,征北﹑鎮北﹑安北﹑平北等將軍府及北中郎將府常設于此,因有“北府”之稱。東晉末年北伐,疆土擴至淮北,京口的軍事地位始漸下降。南齊永明二年(484)桂陽王蕭鑠為南徐州刺史,罷京口軍府,梁末侯景之亂,江北淪陷,在京口復置重兵。京口是東漢吳國第一古都,當年劉備、孫權曾在此結盟,聯手抗曹,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偉業。甘露寺里鼓瑟吹笙,留下了“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千古佳話;北固山上風起云涌,講述著“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歷史滄桑。這也是一塊充滿神話和傳說的土地,《白蛇傳》中的白娘子也在京口“水漫金山”,現在金山寺中還有法海、白龍兩洞,向世人講述著這段動人的傳說。
東漢末年,孫權稱霸江東,于公元209年在北固山前峰筑鐵甕城,號稱“京”通稱京口。“京口”六朝長江下游軍事重鎮。原屬揚州丹陽郡丹徒縣。東漢建安(196~219)中,孫權治此,稱為“京城”;及遷建業,改名“京口”。東吳建國,隸典農校尉。西晉屬揚州毗陵郡。東晉南渡,曾為僑徐州及僑東海等郡治所。義熙六年(410),收復徐州舊地;宋永初二年(421),改僑徐州為南徐州,僑東海郡為南東海郡,仍為治所。劉裕發跡于此,宋時稱為“北京”。故城在今江蘇鎮江市。京口地處長江下游,北臨大江,南據峻嶺,形勢險要,為兵家所重。其地為江南運河的北口,過長江與江淮運河相聯。東吳在此置卒戍守。東晉南渡,征北、鎮北、安北、平北等將軍府及北中郎將府常設于此,因有“北府”之稱。東晉末年北伐,疆土擴至淮北,京口的軍事地位始漸下降。南齊永明二年(484)桂陽王蕭鑠為南徐州刺史,罷京口軍府,梁末侯景之亂,江北淪陷,在京口復置重兵。東晉之初,京口居民多為幽、冀、青、徐、并、兗諸州僑民。
民風勇悍,五月五日為斗力之戲。京口、晉陵僑民常征戰于江淮間,桓溫謂京口“兵可用”。太元(376~396)初,謝玄鎮守廣陵,召募江淮勁勇,京口及晉陵郡僑民紛紛應選,組成著名的北府兵。肥水之戰,東晉依靠北府兵,大敗前秦。京口扼水陸津要,交通便利。《隋書·地理志》說:“京口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都城建康所需生活物資,主要由之轉運而來。京口作為軍事重鎮,其安危常決定偏安朝廷的存亡,統治者極為重視。東晉鎮守京口者多為朝廷心腹,但仍難防止王恭、劉牢之的倒戈。劉裕自京口起兵,消滅桓玄,篡晉建宋(見宋武帝劉裕),遺詔規定:“京口要地,去都邑密邇,自非宗室外戚,不得居之。”齊、梁、陳沿以為制。京口居民從軍者多,戶口減少,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徙民數千家,以保證繁榮。南朝帝王即位之初,多親臨京口,安軍撫民,因而南朝時京口
京口是指現在的什么地方
京口是指京口區。
京口區,鎮江市轄區,鎮江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面積126平方公里,常駐人口38.8萬,下轄6個街道,1個省級開發區,1個港口產業園區,1個場圃。
京口漢稱京口里,至東吳孫權筑鐵甕城,置京口鎮。晉時置晉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潤州,宋升潤州為鎮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1983年,鎮江市設立城區和郊區,同年12月,城區更名京口區,后又經過2次區劃調整,形成當前的行政區劃。
擴展資料:
自然地理
京口區位于東經119°28′,北緯32°13′。東近京峴山,南依南郊諸山,西望五洲山,北臨長江。京杭大運河穿越城區腹部,面積23.4平方公里。東接鎮江新區,南和丹徒區為鄰,西與潤州區隔古運河相望,北接揚州市邗江區。
地形地貌
京口區處寧鎮山脈東段,屬寧鎮揚丘陵地區和長江沖擊平原區,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中間及沿江地帶地勢平坦、崗坡丘陵穿插其間。
除新民洲為主江中沙洲外,其他基本上形成丘陵崗坡地為主的地形特征沿江低地近代由長江泥沙淤積而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鎮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京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