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縣是哪里(新田縣是哪里的城市)
本文目錄一覽:
新田縣郵政編碼
新田縣郵政編碼是:425700。
其中42代表湖南省,425代表永州市郵區,4257代表新田縣郵電局,00代表新田縣郵政編碼,新田縣下轄地區變化,僅有最后兩位數字會隨之變化。
我國目前采用的郵政編碼為“四級六碼”制。這六位數字分別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郵區、縣(市)郵電局和投遞局(區)四級。六位數的前兩位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前三位代表郵區,前四位代表縣(市)郵電局,最后兩位是投遞局(區)的編號。
新田縣簡介:
新田縣位于湖南南部,毗鄰兩廣,是內地與沿海地區的結合部,區位優越。全縣轄7鎮12鄉,4個國營農林場,376個行政村,總面積1022.4平方公里,總人口36.8萬。 新田是國家“八七”扶貧重點攻堅縣,是國務院批準的改革開放過渡試驗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按照“抓機遇、出精品、擴總量、上檔次”的戰略思想,帶領全縣人民與貧困和落后總決戰,向小康和富裕大進軍,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立足區位、資源優勢,搶抓機遇,突出重點,深化改革,全縣經濟和社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湖南省新田縣在哪
新田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02'~112°.23',北緯25°.40'~26°.06',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轄7鎮12鄉、379個行政村(居委會),總面積1022.4平方公里,總人口37.8萬人。縣境東接桂陽,直達郴州、廣東;南臨嘉禾,是能源協作區;西接寧遠,為土特產集散通渠;北毗祁陽,通常寧,自古商賈交往頻繁。 縣境南北長,東西窄,地形為向南開口的狹長盆地,呈九嶷山脈與陽明山相擁之勢,四面環山,西北地勢較高,東南地勢較低。境內最高點海拔1080米,最低點海拔200米,大致是五分山丘、三分崗地、二分平原和水面。地下礦藏資源有鐵、煤、銻、鉛、鋅、錳、汞、重晶石、冰州石等15種。全縣有河溪溝澗114條,主要河流是由日東河、日西河匯流的新田河,地下水資源豐富,尤以西北部青光嶺和大冠嶺為最,全境理論水能蘊藏量24421千瓦。地處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明顯,年均氣溫18.1℃,一月平均氣溫6.6℃,七月平均氣溫28.8℃,年際變幅為17.4℃~19℃,比湘北地區高1.8~2.3℃。年降水量1425毫米,降水時間比較集中,夏末至冬初少雨,無霜期達288天,年日照1712小時,太陽輻射值111.93千卡/平方厘米,全年蒸發量1446.5毫米,是湖南省四大“溫室縣”之一。
新田縣屬于哪個市?
新田縣屬于湖南省永州市。
新田縣,位于永州市東部,與郴州市桂陽交界。很多新田朋友說,新田原來是屬于郴州的,這里要說一下,除了1954年——1961年劃給郴州外,自古新田就是屬于永州的。
古代新田很早就有人活動的痕跡,有殷商時期流下的古物為證,所以,新田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只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又處于兩個市(郴州哥永州)交界處,所以,交通一直不發達。
氣候
新田縣境內地形復雜,山地交錯,具有復雜的氣候特點。新田縣地處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氣溫較高,嚴寒期短,夏熱期短,春溫多變,寒潮頻繁,夏季多雨,夏秋多旱,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
新田縣境內大部分地方年平均氣溫17.6~18.5℃,日最低氣溫在0℃以下只有8~15天,無霜期286~311天。年平均降雪日數4~7天,極端最低氣溫-4.9~-8.4℃。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達6450~6800℃。年平均日照時數1384~1688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01.5~13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80~1530毫米。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384.1~1688.0小時之間。
夏秋最多,冬春最少,7、8月份是日照最多的月份,一般在200小時以上,2月份日照極少,在53.7~58.9小時之間。
新田是哪里的?
新田縣位于湖南省南部,東與郴州嘉禾縣、南與藍山縣、西與寧遠縣、北與祁陽縣接壤。
簡介
概況
新田縣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新田縣位于湖南南部,毗鄰兩廣,是內地與沿海地區的結合部,區位優越。新田山水秀美,景物宜人。境內已發現商周遺址48處。由城區東河、西河匯流成涇渭分明的“南橋雙碧”(新田八景之一),極為奇特。文廟是全省可供旅游的8幢文廟之一。鵝井源遠流長,“旱焦塵土流不減、雨倒昆侖量不添”,亦為省的一個旅游開發點。青云塔是湖南境內少見的樓閣式磚石寶塔,內有磴道,可拾級登臨塔巔,縱目四望,景象萬千。
試驗區
新田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國務院批準的改革開放過渡試驗區。全縣轄7鎮12鄉,4個國營農 領導班子
林場,380個行政村,總面積1022平方公里,總人口38.3萬。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按照“突出四大主戰場(優質煙果開發、推進工業化進程、縣城建設、高等級公路建設),大力推進‘三化’(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努力實現‘四增’(經濟總量增長、效益增強、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戰略思想,帶領全縣人民與貧困和落后總決戰,向小康和富裕大進軍,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立足區位、資源優勢,搶抓機遇,突出重點,深化改革,全縣經濟和社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1.15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5019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145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