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男朋友有意義的禮物排行榜2025年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20
2022-10-22
張純如個人簡介(用英文將“南京大屠殺”告訴全世界)
2004年11月9日凌晨,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瞞著家人開車前往郊外,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
世界各大報紙、電視、廣播迅速發布了這條新聞。消息傳到中國的南京,人們難以相信這一無情的事實。
這個年輕貌美、才華橫溢的女子,當時《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前十名的女作家,寫作事業正處于上升期,突然選擇以這樣決絕的方式離開,令人困惑不已。
沒有人會相信,張純如會自殺。就連她的家人,也從未想過她會選擇如此。斯人已逝,張純如留給了世人太多的感嘆與惆悵。
張純如在留給家人的遺書中寫道:
“我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我太軟弱,無法承受未來那些痛苦和煩惱的歲月。每一次呼吸都變得更加困難……就好像正在溺斃于汪洋大海之中。我知道,我的所作所為會把這種痛苦的一部分加于他人,尤其是那些最愛我的人?!?/p>
張純如為何絕望自殺?她到底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和掙扎?這一切,都要從她寫作《南京大屠殺》一書的初衷說起。
我們認識張純如,更多是源于《南京大屠殺》這本書。長期以來,只有中國人民將“南京大屠殺”的血淚歷史深深銘記于心,國外媒體對此卻知之甚少。
是張純如一個弱女子,將“南京大屠殺”告訴了全世界。
純如,寓意為和諧美好,出自《論語》“從之,純如也”。1968年3月28日,張純如出生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祖籍江蘇淮安。
從小父母就教育張純如:身為中國人是很驕傲的事。外祖父張鐵君,是民國報業界極負盛名的報人。他經常教育純如,不要忘記中國文化,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根在中國。
在外祖父和父母的影響下,“中國”兩個字在純如的心里扎了根。她總是纏著父母問:“中國是什么樣子的?”母親告訴她:“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中國飽受戰亂,家人顛沛流離,隨時可能喪命?!?/p>
張純如9歲時,第一次聽父母說起1937年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1937年秋,外祖父張鐵君在南京擔任教員。日軍轟炸南京,外祖母(當時是一個20多歲的孕婦)帶著一歲的女兒前往宜興老家避難。張鐵君去宜興看望家人,回來發現同事們都在收拾行裝,準備撤退。
張鐵君趕緊讓人帶信給家人,讓她們立刻前往蕪湖與他會合。日軍摧毀了宜興與蕪湖之間的鐵路,只能走水路。張鐵君在碼頭上足足等了4天,都沒能等到家人。
絕望中,他對著天空呼喊愛妻的名字,居然聽到了回答。一艘正從遠處靠近碼頭的小船,船上載著他的妻子、女兒和幾位親屬。
就這樣,南京大屠殺發生前一個月,張純如的外祖父母逃離生天。外祖父母這段傳奇的蒙難經歷,讓張純如對發生在南京的那一段歷史刻骨銘心。
張純如的家人怎么都不會想到,飯桌上講給孩子聽的家族故事,在日后會促成她寫出一本震驚世界的書——《南京大屠殺》。
為了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張純如大學畢業后在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班深造了一年。畢業前夕,一位名叫蘇珊·拉比娜的編輯找人寫錢學森傳,寫作班的老師推薦了張純如。
因為錢學森拒絕立傳,并謝絕采訪,張純如便采用迂回政策,在加州找到了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這讓她的寫作進展很順利。
本著學者般的認真嚴謹,張純如還在1993年5月前往中國,探訪錢學森的故鄉和工作場所。1996年《錢學森傳》順利出版,張純如清晰典雅的文筆和冷靜的觀察,為讀者講述了一個生動形象的科學家的故事。
這本書出版后就引起巨大反響,好評如潮?!跺X學森傳》的成功,為張純如的寫作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年后,張純如的第二本著作《南京大屠殺》問世。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西方媒體界引起轟動,張純如也聲名鵲起。
1994年,還在寫作《錢學森傳》的張純如,在加州的一個小鎮看到世界戰爭史實維護會的展覽,內容是南京大屠殺。那些“毫無掩飾的黑白圖像”,記錄了日軍慘無人道的暴行,深深震撼了她。
但當她要進一步了解時卻驚訝地發現,無數關于中國主題的書,竟然找不出一本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英文專著。
發生在南京那場慘絕人寰的浩劫,日軍對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全世界還有多少人不知道這樣的事實?
更令張純如無法理解的是:在大量事實面前,日本政府卻拒絕承認戰爭罪行,拒絕對亞洲各受害國道歉、賠償。
而日本政府還狡猾地將這段歷史從教科書中掩蓋過去。在357頁的日本教材中,只有19頁是關于二戰的;整本書中只有一頁的注腳中,出現了“南京大屠殺”的字眼。
如此殘忍的歷史真相,被除中國人民以外的全世界忘記了。張純如忍不住失聲痛哭:
“如果我出生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個時間,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體了。一具無名的尸體,在半世紀之后,沒有人會關注。犯罪者甚至會說,這些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這尤其讓我感到恐懼?!?/p>
張純如當即決定:把記錄南京大屠殺當作自己的責任,用生命寫出歷史的真相。
1995年7月,27歲的張純如再一次來到中國。在孫宅魏、楊夏鳴、段月萍等老師的陪同下,她走訪了上百位幸存者。
一個華裔女作家,為了寫一本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書,只身一人來到中國做實地調查。張純如的這種精神,得到了陪同人員的極大肯定。
她工作很認真,十分嚴謹,常常用英文材料和中文資料核對事實。遇到聽不懂的方言,她就全程錄音。任何問題都要深究到底,任何一個細小問題都不放過。
在采訪幸存者的過程中,讓她心如刀割的是,日軍對這些幸存者家庭和本人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導致他們到了晚年仍然過得極其可憐,凄涼一生。
接受采訪時,很多人都哭了起來。他們等來了張純如——這位替他們伸張正義的人間天使。張純如后來在書中寫道:
“我得知南京大屠殺期間,其中一些幸存者身體受到嚴重傷害,以致在其后的數十年里,無法過上體面的生活。我所見到的情況,令我震驚和沮喪?!?/p>
除了采訪被害者,查閱第三方證言,張純如找到當年的那些行兇者。讓她驚訝的是,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惡魔竟然逍遙法外。很多日本老兵,對于他們曾經的暴行沒有絲毫負罪感。
她得到的數據顯示:僅僅42天,在南京城,集體屠殺28起,零散屠殺858起。300000人慘遭屠殺,平均一天就將近一萬人死亡!而他們,都是手無寸鐵的百姓!
南京大屠殺中的日軍如同煉獄中的狂魔,他們無惡不作,斬首、活埋、刺殺、溺斃、縱火燒尸……什么是令人發指?什么是慘絕人寰?人間地獄莫過如此。可是這一切,張純如都要面對。
張純如寫作《南京大屠殺》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折磨的過程。從來沒有一個作家,在寫書時需要像她這般,面對那么多深重的人性丑惡。
在寫作的過程中,她經常被日軍的罪行“氣得發抖、失眠噩夢、體重減輕、頭發掉落”。她本可以將這些人性的丑惡遺忘,可為了彰顯正義,她不得不將這些罪惡與黑暗刻在心中。
母親擔心她的精神難以承受,張純如在給母親的信中說:“我現在所承受的這些,與大屠殺中的那些遇難者的遭遇,完全無法比擬。作為一名作家,我要將遇難者從遺忘中拯救出來,替那些喑啞無言者呼號。”
在研究中,張純如還發現了佐證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拉貝日記》。這一重大發現,對研究南京大屠殺具有里程碑意義。同時也讓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多了一項重要的證據。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際,張純如所著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出版。該書是第一部全面記錄侵華日軍在1937年,對南京城的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英文著作。
書籍一經問世,震驚全世界。僅僅一個月后,這本書榮登《紐約時報》十大暢銷書榜首,好評如潮。
張純如也成了公眾焦點,《紐約時報》稱她是:“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詳盡地揭露日本當年的獸性的作家?!?/p>
《南京大屠殺》一書的成功,讓年僅30歲的張純如一舉成名。從1998年春天開始,她就經常受邀前往美國各地發表演講。
許多二戰中的受難者,將她視為正義的化身。在圖書簽售會上,他們紛紛向張純如講述曾經受過的苦難。正如她的母親張盈盈所說:“在聽了這些故事后,她覺得自己的精神和情緒都已經耗空?!?/p>
無形的悲傷,始終籠罩著她。寫作題材的恐怖,加上寫作過程中的持續亢奮和高負荷運轉,讓她身心俱疲,以致于精神崩潰。
而在寫作《南京大屠殺》的過程中,她常常將日軍暴行的圖片貼在房間的墻上,以再現真實場景。這些慘狀與她朝夕相處,“她的精神上難以承受,受到很大的創傷,經常失眠和抑郁?!?/p>
2003年,第三部著作《美國華裔史錄》問世,張純如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04年,她應邀走遍了全美21座城市,發表了幾十場演講,可謂紅極一時。
然而就在寫作事業達到巔峰時,她卻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自殺前留下的部分文字寫道:
“你們最好記住那個曾經的我——那個作為暢銷書作家如日中天的我——而非那個從路易斯維爾市回來后變得失魂落魄的我。我的每一次呼吸都變得困難——這種焦慮堪比淹死在開闊的海洋中?!薄拔矣X得被某種比我想象的還要強大的力量盯上了,也許是CIA,或者我永遠無法理解的組織。只要我還活著,這個力量就不會停止對我的追捕。”
遺書中語焉不詳的某種“威脅”,似乎一直在跟隨她,導致她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折磨。
在《南京大屠殺》出版后,日本右翼勢力就聲稱書中“包含了極不準確的描述和一面之詞”。日本右翼分子更是如同跳梁小丑般,對張純如各種污蔑和指責。
1998年12月,張純如與齊藤邦彥就南京大屠殺的事實在電視上進行公開辯論。齊藤邦彥百般狡辯,而張純如則堅決反駁:
“日本需要誠實地承認其暴行。書面道歉以及對受害者的賠償是必需的,日本教科書應寫進有關日本戰爭侵略的內容?!?/p>
《南京大屠殺》原本計劃在日本發行,出版方要求刪除書中的敏感內容,張純如拒絕更改哪怕一個字。最終,日文版的發行夭折。
日本右翼分子還多次對張純如發出死亡威脅。據她母親說,純如總能收到一些惡意來信,其中一封還裝有兩顆子彈。
日本右翼分子的圍攻,使張純如精神極度緊張。2004年8月13日深夜,她壓抑的情緒爆發了。據她的母親張盈盈回憶:大約凌晨2點,純如來電說,懷疑房間里裝了竊聽器。
疑神疑鬼、對周邊環境極其敏感和不信任等各種表現,讓醫生確認張純如患上了抑郁癥,并讓她服用了大量的維思通鎮靜劑。而這些藥物具有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可能導致患者不堪折磨而出現自殺傾向。
2002年8月,張純如的兒子克里斯托佛出生。兒子的出生曾讓張純如感到幸福,但是困擾隨之而來,她發現自己在職業與母親之間難以找到平衡。
工作幾乎占用了她的全部時間。在一次巡回簽售會后回到家,張純如發現兒子已經學會走路,這讓她充滿了內疚,她覺得應該更多地照顧兒子。
克里斯托弗3歲時,不幸患上了自閉癥,這讓本就很脆弱的張純如雪上加霜。兒子的自閉癥,成了她心中的夢魘,也成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自殺的前五天,她在給好友鮑拉的電話里道出內心的苦悶:“我對我兒子犯了極其嚴重的錯誤?!彼恢庇X得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責任,為沒有花更多時間與兒子相處而深感內疚。
長久的精神折磨,終于讓她徹底崩潰。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驅車悄然離家,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36歲。
關于張純如自殺的原因,引起了種種猜疑。有人認為,張純如之死與日本右翼軍國主義的威脅有關;也有人認為,在寫作《南京大屠殺》等系列書籍的過程中,那些太過沉重陰暗的題材,成為她自殺的誘因。
時隔8年之后,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女士在《張純如:無法忘卻的女子》一書中解釋:張純如之死是因為服用抗抑郁癥藥物,藥物副作用導致的精神崩潰。
毫無疑問,長期從事恐怖題材寫作,造成她對人性的絕望;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日本右翼勢力的威脅,讓她心力交瘁,變得多疑而敏感;而孩子的自閉癥,更是讓她的內心充滿了歉疚和絕望。
當我們回顧張純如的一生時,發現這個曾經勇敢揭露日軍暴行,將南京大屠殺公諸于世的女子,承受了太多常人那一想象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折磨。而這一切,都是導致她最終選擇自殺的原因。
2012年,《張純如:無法忘卻的女子》一書出版。本書的作者——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在接受采訪時,含淚回應道:
“我們一直覺得純如是因為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而自殺,所以我用這本書來澄清。同時我也希望愛純如的人們,不要只關注純如因何而死,而是關注她為何而活。純如用她的生命和文字為那些受難者發出聲音,我們應該懷念她的這種精神?!?/p>
張純如去世17周年,謹以此文緬懷這位人間天使。南京大屠殺的血淚歷史,我們不能忘!用英文將“南京大屠殺”告訴全世界的張純如女士,我們不能忘!她,何嘗不是英雄,何嘗不是斗士呢?
張純如用生命寫就的《南京大屠殺》這本書,又還有多少人沒有讀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