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縣有哪些好玩的景區 (察雅旅游景點)
本文目錄一覽:
- 1、察雅縣景點
- 2、西藏有幾個市
- 3、茶馬古道旅游
- 4、康定到貢覺縣路上的景區
- 5、瀘沽湖古稱是什么呀?
察雅縣景點
察雅縣景點有仁達摩崖造像、恩達溫泉瀑布、尼薩普巴溶洞、仁達摩崖石刻、角克寺等。
1、仁達摩崖造像:位于察雅縣旺布鄉境內丹瑪山崖,造于公元804年。造像的主要部分位于仁達殿內,正中是近2米高的大日如來佛,左右分別有8個隨行弟子和2個飛天神女。
2、恩達溫泉瀑布:該瀑布寬約15米,落差30多米,水溫約40攝氏度,氣勢磅礴,宏偉壯觀,周圍古柏蒼松,因溫泉效應常年青山秀水,尤為4、5月份,桃花盛開,鳥語花香,風景極為秀麗。
3、尼薩普巴溶洞:溶洞口較窄,位置較高,洞內鐘乳石晶瑩剔透,形狀奇特,民間傳說此溶洞里可窺人間地獄的形成由來,文化源遠流長。
4、仁達摩崖石刻: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這座石崖造像的價值主要有0:一是從“摩崖造像”上的文字看,是赤德松贊立在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早,另外“摩崖造像”的文字中提出了完成藏漢友好大業的任務,而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上寫著已完成了漢藏結盟的任務,這就說明了石碑在歷史上的連貫性,也表明了漢藏兩個民族友好的悠久歷史。
5、角克寺:是西藏東部最大的尼姑寺,益西旺扎公元1894年前后所建,屬格魯派最初一般僧人修行的地方——日初,后來僧尼增多,把角克寺改擴為尼姑寺,規模宏大尼姑眾多,為西藏聞名。
西藏有幾個市
截至2021年,西藏自治區下轄6個地級市是(拉薩市、日喀則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1個地區是(阿里地區),(該數據為2017年統計)。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邊壩縣、江達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林芝縣、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薩迦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亞東縣、吉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申扎縣、班戈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里地區(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茶馬古道旅游
茶馬古道源于中國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是一個交通網絡——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陜甘茶馬古道,由明代陜西商人與古代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而此時所謂的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駱駝是因為明朝時要有數百萬斤茶葉要販運(從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時達到了數千噸,馬不能勝任,所以用駱駝。由于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因此陜甘茶馬古道是當時唯一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始于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后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茶馬古道是一個交通網絡——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茶馬古道風景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1、2月稍冷,7、8月較熱而無持續高溫,其他各月均為氣候舒適季節。因地處高山,早晚偏涼。年平均氣溫16.2——17.6攝氏度,無霜期長達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
茶馬古道風景區位于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境內,距離益陽市區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馬幫和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存著稱于世,這里保留了原生態的高山民居風光和峽谷風光,遠離塵囂,秀美獨特,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茶馬古道風景區是一處融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的風景區。在這里,您可以體驗騎馬觀光的樂趣,也可以探尋馬幫文化的歷史遺存。景區內林秀水美,山高谷深,集“雄、奇、險、秀、幽”等風景特色于一身:
雄者:景區內峽谷深澗,危崖聳立,雄渾有力,氣勢磅礴,充滿雄偉之美。
奇者:景區內處處可見奇峰怪石,或擬人,或擬獸,形態各異,氣象萬千,造型豐富,鬼斧神工。險者:景區內的游道大多依崖壁而建,雖然增加了足夠的安全措施,仍不失驚險刺激,正如古詩云“棧道依松劃,危樓疊石連”。秀者:即秀麗之美。景區內林木蔥郁,溪水潺潺,陰柔共媚。遠山逶迤,四季繁花,蒼翠欲滴,富有高山民居特色的木屋民居掩映期間,秀美極致。
幽者:乃幽深、幽靜之美。這里山高谷深,群山圍閉,遠離塵囂,是超脫逸世、凡塵不染之佳境。行于林間小道,便會油然產生超凡、隱逸之情,是閑暇度假,修心養性的風水寶地。有詩贊曰:“古壁嶙峋跨石臺,悠然盤徑絕塵埃,一溪水色浸臺徑,四面濤聲入玉杯”。
茶馬古道風景區下轄三個單元景區:關山峽谷游覽區、高城文化體驗景區、川巖景區。關山峽谷以“雄、險”見長,適合探險攀爬體驗,驚險刺激;高城是體驗高山人家民俗民風以及安化茶文化的景區,適合休閑度假,是厭倦城市喧囂的人們可以“讓心放下的地方”;川巖景區景觀秀美奇特,陰涼而幽雅,被人稱作“騎在馬背上的峽谷”,帶給人騎馬觀光的獨特體驗。
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風景區在思茅(普洱)州普洱(寧洱)縣的那柯里村。可在思茅客運站乘坐開往普洱的班車,票價20元左右。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
麗江客棧位于海拔二千公尺的麗江束河古鎮,是麗江首家集紅酒館.咖啡靜吧,火塘書屋,3D家庭影院與高檔客房為一體的特色主題客棧,建筑風格以納西民族特色結合現代休閑度假酒店理念進行設計,客棧內的十八間客房都是經過現代設計師和古典藝術家專業設計打造的,每間房間都是不一樣的風格,房內設施設備均按照超五星的規格配備[1]。客棧位于,麗江市束河古鎮石蓮寺旁88號(石蓮寺牌坊右側)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其中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劍川縣的沙溪古鎮、祥云縣的云南驛、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縣)、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衛藏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干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干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范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并不處于茶馬古道的主干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說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采取控制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陜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復了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歷年間,則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至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止。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里,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云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后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辟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煉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辟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借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巖石和瑪尼堆繪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圣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余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斗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恒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舊時,昌都溝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長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宋代,“關陜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開辟驛路、設置驛站。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
●清朝將西藏的郵驛機構改稱“塘”,對塘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戰爭中后期,茶馬古道成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為藏東的商貿中心。
●茶馬古道歷史線路主要有三條:即青藏線(唐著古道)、滇藏線和川藏線。
●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在唐朝時期,它大致與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從今云南大理出發,北上至劍川,再北上到麗江,過鐵橋城繼續沿江北上,經錛子欄至聿賚城,前行到鹽井,再沿瀾滄江北上至馬兒敢(今西藏芒康)。左貢,分兩道前往西藏:一道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道徑直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
●歷史上滇藏線茶馬古道有三條道路:一條由內江鶴麗鎮汛地塔城,經過崩子欄、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條白劍川協汛地維西出發,經過阿得酋、再與上一條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條由中甸出發,經過尼色落、賢島、崩于欄、奴連奪、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與今滇藏線接近。
康定到貢覺縣路上的景區
三巖民俗風景。
貢覺縣主要景點有三巖民俗風景、塘夏寺、達莫寺、拉妥六字真言、相皮鄉石棺墓、拉妥草原濕地、阿旺草原自然風光。
貢覺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地處昌都市東部,金沙江西岸,東與四川省白玉縣隔江相望,南與芒康縣接壤,西與察雅縣毗鄰,北與卡若區、江達縣山水相連。
瀘沽湖古稱是什么呀?
瀘沽湖古稱魯窟海子,欲稱亮海,為川滇兩省的界湖。納西族摩梭語“瀘”為山溝,“沽”為里,意即山溝里的湖。滬沽湖是受巖溶作用而形成的高原斷陷湖泊。整個湖泊狀若馬蹄,湖心簇擁著諸多島嶼,湖泊四周群峰環抱,湖光山色相互交輝。瀘沽湖不僅以其自然生態美而使人流連忘返,而且以其特有的風俗民情引人人勝。瀘沽湖畔居住著古老的納西族,他們服飾華麗、歌聲優雅。納西族的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東巴文化的代表。居住在這里的摩梭人,至今仍延續著獨特的婚姻方式和以母系傳統組建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