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娶妻成本排行榜2025特別新排名前十名分析
12
2022-10-30
生妻是什么(什么不娶生妻)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語,是智慧與結驗的總結,有一定的道理,類似的還有“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寧娶亡人妻,不娶離婚女”等。
那什么是“寧窮死,別娶生妻”呢?這里“生妻”顯然是一個生僻詞,現代人基本不用。那古代的生妻指什么樣的妻子呢?一起來看看。
一:生妻的由來
生妻一詞由來已久,最早源自西漢李陵《答蘇武書》中的一句:“老母終堂,生妻去帷”。這話意思: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了。
提到李陵,大家并不陌生,也會想到西漢著名的“李陵事件”。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孫,英雄善戰,豪氣干云,一度讓匈奴聞風喪膽。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陵率5千精兵抗擊匈奴,但被3萬多匈奴騎兵圍堵,雖拼死廝殺,卻死傷無數僅剩十幾人,李陵只得下馬投降。
當時李陵面對慘景,堂堂七尺男兒流下熱淚:“無顏見陛下,只能日后見機立功”。單于仰慕李陵,對他禮遇有加,把女兒嫁給他。
李陵投降震驚朝野,武帝盛怒S李陵全家。司馬遷為其辯解被關入大牢,施以宮刑,艱難完成《史記》。李陵事件因司馬遷更名垂于史。
李陵投降前一年,史上著名典故“蘇武牧羊”主人公-漢朝著名使節蘇武出使匈奴,但被扣留。匈奴對蘇武威逼利誘,想要他投降。
但蘇武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因而被匈奴放到北海放羊。單于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擺明是想長期羈押。
這期間李陵投降了匈奴,作為蘇武的好友,李陵被單于委派勸降蘇武,但蘇武仍未降,就這樣孤零零在北海放了19年羊后才得以歸國。
公元前81年,須發皆白的蘇武被匈奴釋放回到漢朝后,便修書勸李陵歸漢,李陵便以《答蘇武書》來答復蘇武,書中有這樣的句子:
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
這話是李陵總結蘇武遭遇的,說他壯年奉命出使匈奴,卻被扣押19年之久,須發皆發回家時,老母親已去世,年輕妻子也已改嫁離去。
《漢書》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可印證:“子卿婦年少,聞以更嫁”,子卿是蘇武的字,說蘇武的妻子年紀還輕,就聽說已經改嫁了。
二:“生妻”是什么意思?
從以上的典故,我們不難發現,生妻原意是指“年輕的妻子”。蘇武在北海放羊,還在世時,年紀輕輕的妻子就已改嫁,離家而去了。
當然,這里不是說蘇武妻子不守婦道,丈夫還在世就改嫁。很可能蘇武被匈奴扣押牧羊北海后音信全無,妻子以為他已離世才改嫁他人。
“生”不是用來形容妻子,而是形容丈夫的,是說丈夫還活著。生妻簡言就是指丈夫還沒死的單身女人,這樣我們對生妻就易于理解了。
后來,隨著時間推移及觀念改變,“生妻”含義變更廣了,生妻很多時候指被婆家休掉的女子,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也看到過古代休妻。
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但也要符合“七出”條件,才能被婆家休,否則就是違法的。七出在唐以后才出現,內容源于漢代《大戴禮記》。
七出:不順父母、無子、YIN蕩、有惡疾、口多言、竊盜
古代符合“七出”被婆家休掉的女子,也叫生妻。而今天“生妻”一般大致理解為離婚的女子,但畢竟古今有別,我們一般也不說生妻。
還有一種生妻就是指偷偷離開了丈夫的女子,但是她與丈夫的婚姻關系依然存在;還有指丈夫因某些原因不能陪在身邊而改嫁的女子。
綜上,“生妻”在古代指年輕的妻子,后來指被婆家休掉的女子,再后來到我們現在大概率是指離婚的女子等,當然這僅為一家之言。
三:為什么“寧窮死,不娶生妻”?
古人說“寧窮死,不娶生妻”,它是長輩們告誡那些沒有結婚的男子:寧愿自己一個人受盡貧困、孤獨終老,也不要去娶他人的生妻。
為什么古人會有這樣的警示語,寧愿窮死都不娶生妻?他們對生妻為什么如此不待見呢?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娶生妻”易有糾紛
從上面文字中,我們知道,生妻在古代是丈夫還在世就改嫁或被婆家休掉的女子,即便現代娶離婚的女子,都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牽扯。
比如,一位女子的丈夫出差5年音信全無,妻子以為丈夫已故,就改嫁了他人。但3年后丈夫突然回家,那她后來的丈夫該如何自處?
因此,在沒確定女人丈夫是否故去時,一般人還是非常忌諱娶生妻的。如果生妻與原丈夫感情好,又想要跟他回去,現任丈夫又該咋辦?
《紅樓夢》里薛寶釵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寶釵成功嫁入賈府,寶玉痛失所愛,萬念俱灰,看破紅塵而出家為僧,寶釵就此守了“活寡”,成為名符其實的“終身誤”。
寶釵就成為一個可憐的“生妻”,一生不得改嫁,他人也不敢娶。寶釵聰明一世,表面上得到了至愛,卻也逃不過舊時女子悲慘命運。
古人還說過“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寡婦與生妻相比,優勢是死了丈夫沒有牽扯,更為單純,因而在兩者相較時,自然會選擇前者。
有意思的是,寡婦在古代原是不招待見的群體,但在與生妻相比時,卻受到世俗偏愛,除了諷刺外,更說明封建理念對女子殘害之深。
2、生妻或有品德等問題
前面提到“生妻”也指犯了七出被婆家休的女子,七出包括:不順父母、無子、'Y蕩、惡疾、口多言、偷盜,在古代被當作“鐵律”。
在現代情節嚴重也會導致離婚,古今價值觀雖有不同,但某些觀念還是一致。如果出現品德、盜竊、出軌等問題,還是難以讓人接受。
比如不孝順父母,在古代父母是天,不孝順就是天大的事,在現代如果虐待公婆,情節惡劣等,這樣的女子離婚后,又有幾個人敢娶?
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女子不能生子被休就很難再嫁,娶了也會遭人非議。現代人們觀念發生轉念,無子可領養,但也忌諱。
還有犯Y蕩、盜竊的,古今都不能接受,這涉及到人品、作風等問題外,一個家庭如娶這樣的女子,不僅自家遭罪,還會被人戳脊梁骨。
“有惡疾”古今大多會敬而遠之,誰家愿意娶一個病秧子在家伺候呢?除非有真愛,不介意對方的身體健康狀況等,不過那種情況很少。
3、古人的偏見
“生妻”一詞原本就是古代衍生的詞匯,現代人基本不用。既然是古代產生的,難免有舊時偏見,比如對女子“七出”的標準就很嚴苛。
古代女子地位本就低下,男女不平等。在古代好些品德高尚、賢惠端莊的女子都是“被生妻”的,比較有名的是陸游的前妻唐琬。
唐琬20歲時與陸游結婚,婚后兩人伉儷情深,引陸母不滿,認為陸游囿于情愛,耽誤前程,后又說唐琬婚后1年無子,令兒子休她。
陸游只得另置別院安置唐琬,被其母發現后,棒打鴛鴦,命陸游另娶王氏為妻。多年后,唐陸二人在沈園相見,感慨萬千。
陸母對唐琬就是一種偏見,一是認為兒媳兒子感情不能太好;二是認為兒媳1年未生子也不行;三是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
陸母生生拆散了一對感情繾綣的有情人,讓兒子休了唐琬,唐琬就成了“生妻”。在那個年代里女子被休,要遭受多少人的指指點點。
“被生妻”的唐琬失去競爭力,后來嫁給了大自己10多歲的嗣濮王第七子趙士程為繼室。《三山志》里曾記載,唐琬生了一兒一女,可見她并非不能生,只是時間問題。
寫在最后
古代對女子的偏見,何止唐琬?封建社會下男女不對等,女子被休實在是那個社會最大的“誤會”,讓女子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生妻一詞也是對女性的不尊重與歧視。這就是為什么現在沒有“生妻”一說,而只存在于古代,就是因為現在男女平等,懂得尊重女性。
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有歷史和社會局限性,需結合一定社會背景來理解,摒棄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真正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
大家怎么看呢?你認為什么是生妻?古人為何說“寧窮死,不娶生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