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長沙日本料理排行榜2025年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11
2022-10-30
中國歷史上十大陰謀家,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歷史上也出現了一些個為 了達到其罪惡目的而陽奉陰違,結黨營私的陰謀家,這是制度的必然產物。他們為了達到其目的而采取的溜須拍馬、誣陷忠良的卑劣手段,甚至干盡禍國殃民的勾當,致達天怒人怨盡落得可恥下場,成為千古罪人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陰謀家視用“陽謀”謀取態勢,為軟弱,不恥為之,多用“陰謀”。若新朝王莽,若南宋秦檜,若大明朝嚴嵩,徐階,東林黨顧憲成等,陰謀家也!下面跟一起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十大陰謀家,排名不分先后,感興趣朋友可以多了解一下。
中國歷史上十大陰謀家
1、偽忠偽孝-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王莽奪權不像曹操劉裕們一樣“野蠻”,他可是儒家子弟,必須眾望所歸,皇帝主動禪讓。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所以在他達到一定地位之后,上騙皇后,下媚百姓,哭了一場又一場,最后登上人生巔峰。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于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2、豪強獨夫-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涼州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其種種的暴行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擔任并州刺史,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立挾持漢獻帝,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他生性兇殘,犯下諸多罪行,引致全國其它割據軍閥發動董卓討伐戰,董卓本人則被朝內大臣聯合其部下設計誅殺,死后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與朝廷流離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占據屬地完全脫離中央控制,開啟三國時代。
3、虛偽狡詐-司馬昭
人們愛用俗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一個人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255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年五十四,葬于崇陽陵。數月后,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4、口蜜腹劍-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隴西,唐朝宗室、宰相,長平王李叔良曾孫。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歷任千牛直長、太子中允、太子諭德、國子司業、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后以禮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三品。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右相),后進封晉國公,又兼尚書左仆射。天寶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后被楊國忠誣告謀反,遭削官改葬,抄沒家產,子孫流放。
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5、外憨內奸-安祿山
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族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斗之神),遂于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扎犖山。
安祿山之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子安思順、安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權,年號圣武。
安祿山長得癡肥,眼盲后,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二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命令安祿山寵幸的宦官李豬兒在替他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勢力開始走下坡路。
安祿山本人性情狡陰險詐、善于逢場作戲,外表卻給人一種憨直、誠樸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說,他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據說他懂得九種民族語言,在張守珪手下時,驍勇過人,又熟諳山川形勢,因此在與契丹交戰時,每次均能以少勝多。
6、反復無常-朱溫
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五代時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碭山 (今安徽碭山縣)人,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后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他歸附唐軍,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義軍。因他鎮壓義軍有功,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推異,藩鎮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天復元年(901年)他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佑元年(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把他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他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宣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后梁。梁開平三年(909年)正月遷都洛陽,因襲隋唐洛陽城,開平五年(911年)改元乾化。
朱溫晚年大肆荒淫,強奸兒媳。乾化二年(912年)被親子朱友珪所弒,朱友珪親自用毯子把朱溫包裹起來,埋于寢殿。同年十一月葬于宣陵。在位六年,卒年61歲。謚號神武元圣孝皇帝,廟號太祖,葬于宣陵。
7、漢奸鼻祖-秦檜
秦檜(1090-1155年),字會之,生于黃州,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當年岳飛抗金的故事,被后人所傳頌稱之為大英雄,這時這樣一個英雄人物,下場卻極其悲慘,后來秦檜這個大奸臣,誣陷英雄岳飛,搜集莫須有的證據,導致抗金名將岳飛被殺,至今他跪拜的銅像還在岳飛將軍的墓前立了,受盡世人的唾罵。
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進士及第,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宋欽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隨徽、欽二帝被俘至金,為撻懶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逃回臨安,力主宋金議和。紹興元年(1131年),擢參知政事,隨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職,紹興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執政十九年,歷封秦、魏二國公,深得高宗寵信。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逝,時年66歲,追贈申王,謚忠獻。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彌遠執政后又恢復其王爵和謚號。
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8、湖上平章-賈似道
賈似道(1213年8月25日-1275年10月),字師憲,號悅生,南宋晚期權相。浙江天臺屯橋松溪人。京湖制置使賈涉之子,生母胡氏是賈涉的小妾。賈涉死時,賈似道年僅11歲。
端平元年(1234)以父蔭為嘉興司倉、籍田令。嘉熙二年(1238)登進士,為理宗所看重。淳佑初以寶章閣直學士為沿江制置副使,任江州知州,兼江南西路安撫使,再調京湖制置使,兼江陵知府。加寶文閣學士、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寶佑二年(1254)加同知樞密院事,臨海郡開國公,后晉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開慶初年于軍中拜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宋理宗以"師臣"相稱,百官都稱其為"周公"。宋理宗駕崩后,立理宗養子趙禥為帝,是為宋度宗,度宗即位后不久,賈似道升任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咸淳九年(1273),襄樊陷落,德佑元年(1275)賈似道精兵13萬出師應戰元軍于丁家洲(今天安徽銅陵東北江中),大敗,乘單舟逃奔揚州。群臣請誅,乃貶為高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行至漳州木棉庵,為監押使臣會稽縣尉鄭虎臣所殺。
9、紅顏一怒-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守云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歷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后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10、竊國大盜-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漢族,字慰亭,號容庵,河南省項城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北洋新軍的創始人。袁世凱身后的評價長期以來以負面評價為主流,這主要是受到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影響。
早年在朝鮮駐軍,擊敗日軍,歸國后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統一國家,并當選為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選擇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在位期間袁世凱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創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1914年5月23日,袁世凱改革全國地方官制,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下令各省“都督”變“將軍”。1916年建立年號為洪憲的中華帝國,未能成功。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而死,歸葬于河南安陽,享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于河南安陽市。
正如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其著作《袁氏當國》中所說:“自民國有史以來,吾尚未見一本、一篇甚或一頁對袁有正面評價之書。” 在袁世凱去世后不久,就有黃毅《袁氏盜國記》、胡思敬《大盜竊國記》等丑化袁世凱的書籍刊行于世,著名思想家梁啟超亦給予袁世凱“東方式之怪魔的人物”、“國中極惡之極惡”、“最糟糕之統治者”等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