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縣是哪里(中國千年古縣是哪里)
本文目錄一覽:
- 1、古縣是長治黃崖底的什么方向
- 2、中國的千年古縣是?
- 3、故縣在哪里?
- 4、抗日戰爭中日本人鬧的笑話古縣和故縣分辨不清這兩個地方現在位于哪里
- 5、歷史上的古縣在哪里啊?
- 6、臨汾市古縣旅游景點有哪些?
古縣是長治黃崖底的什么方向
古縣是長治黃崖底的西北方向。
駕車路線:全程約253.0公里
起點:黃崖底村
1.長治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行駛2.2公里,直行進入隧道
2) 沿隧道行駛5.5公里,左轉
3) 行駛610米,右前方轉彎
4) 行駛4.8公里,右轉
5) 行駛3.9公里,左前方轉彎
6) 行駛2.0公里,右前方轉彎
7) 行駛2.4公里,右前方轉彎
8) 行駛3.7公里,右轉
9) 行駛7.2公里,左前方轉彎
10) 行駛8.0公里,右轉進入S225
2.沿S225行駛13.3公里,過右側的北行頭村約260米后,直行進入S327
3.沿S327行駛20.8公里,右轉進入長陵線
4.沿長陵線行駛7.2公里,右轉上匝道
5.沿匝道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長治繞城高速
6.沿長治繞城高速行駛4.5公里,朝長治/太原/G55方向,稍向右轉進入官道樞紐
7.沿官道樞紐行駛990米,直行進入二廣高速
8.沿二廣高速行駛24.4公里,在長治/壺關太行山大峽谷/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長治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9.沿匝道行駛1.2公里,在第3個出口,左后方轉彎進入屯東線
10.沿屯東線行駛3.2公里,直行進入北康線
11.沿北康線行駛1.7公里,直行進入北康線
12.沿北康線行駛1.4公里,在第1個出口,朝屯東線/縣城/G208/G309方向,直行進入北康線
13.沿北康線行駛2.3公里,朝屯留縣城方向,直行進入屯東線
14.沿屯東線行駛5.2公里,直行進入屯東線
15.沿屯東線行駛420米,在第3個出口,朝羿神東街方向,稍向左轉進入羿神東大街
16.沿羿神東大街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羿神西大街
17.沿羿神西大街行駛2.9公里,直行進入榮蘭線
18.沿榮蘭線行駛99.7公里,朝古縣牡丹景區方向,稍向右轉進入古北線
19.沿古北線行駛15.7公里,直行進入古北線
20.臨汾市內駕車方案
1) 沿古北線行駛70米,在第1個出口,直行進入相如路
2) 沿相如路行駛1.1公里,右轉進入岳秀街
3) 沿岳秀街行駛410米,左轉
4) 行駛20米,到達終點
終點:古縣人民政府
長治市壺關縣鵝屋鄉黃崖底村,有人口1860 人,耕地1516 畝,轄72 個自然村,為山西省轄自然村最多的行政村,平均每村26 人。
古縣地理位置為東經111°47′45″~112°11′10″,北緯36°2′30″~36°35′35″,境域南北長56.85公里,東西寬20.05公里。東與安澤毗鄰,西與洪洞接壤,南與堯都、浮山相參,北與霍州、沁源交界。縣城距臨汾市所在地60公里,距省會太原290公里,距首都北京860公里。
中國的千年古縣是?
有河北省元氏縣、河北省趙縣、河北省武強縣、河北省武安市、河北省遵化市 河北省涿鹿縣、河北省井陘縣、河北省涿州市、河北省蔚縣、河北省定州市、河北省魏縣、河北省贊皇縣。
河北省涉縣、 河北省易縣、 河北省行唐縣河北省盧龍縣、天津市薊縣、甘肅省成縣、陜西省韓城市、山西省安澤縣、 山西省長子縣、 山西省襄垣縣、山東省臨清市、 山東省蓬萊市。
山東省沂水縣、山東省鄒城市(鄒縣)、河南省湯陰縣 河南省沁陽縣 河南省修武縣 河南省新鄭市 河南省上蔡縣 河南省汝南縣、江蘇省淮陰區、湖北大冶市、湖北黃梅縣。
浙江省樂清縣 浙江省永嘉縣 浙江省瑞安縣、四川省富順縣 四川省瀘縣 四川省閬中市、重慶市墊江縣、江西省南昌縣、 江西省安義縣 、江西省進賢縣 、江西省新建縣、廣東省增城縣。
廣東省四會市、 廣東省龍川縣、廣東省始興縣、福建省尤溪縣、 福建省寧化縣、福建省德化縣。陜西省米脂縣、陜西省岐山縣、陜西省南鄭縣。
1、曲沃縣
曲沃,界于東經111°24'—111°37'和北緯35°33'—35°51'之間,隸屬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
北依塔兒山(崇山)、橋山、壚頂山和襄汾縣為界,南靠紫金山(絳山)同絳縣為鄰,東與翼城縣接壤,西北隔汾河和襄汾縣相望,西南與侯馬市毗連,史稱“天府雄風,三晉重地”,素有“桐葉封唐地、三晉發端處”之美譽。
歷史上曾是“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的晉國建都之地。今縣境南北長29.5公里,東西寬15.4公里,縣域總面積437.9平方公里,總人口25萬(2016年)。
2、黃梅縣
黃梅縣,隸屬于湖北省黃岡市,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位于長江中游北岸,大別山尾南緣,鄂皖贛三省交界,南臨長江,自古稱“七省通衢”、“鄂東門戶”。
黃梅縣地勢北高南低,呈三級階梯狀傾斜,北部山地屬大別山余脈,中部為丘陵及壟崗平原,中南部為湖泊,南部為濱湖沉積平原和沿江沖積平原,平原和湖泊占全縣總面積78%。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暖,年降水量1270毫米,年均氣溫16.8℃。黃梅是佛教禪宗發祥地,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還是聞名全國的“挑花之鄉”、“楹聯之鄉”、“詩詞之鄉”、“武術之鄉”。
3、元氏縣
元氏縣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與井陘縣接壤,西南鄰贊皇縣,南與高邑縣相接,東部與趙縣、欒城區相鄰,北與鹿泉區相鄰。東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
元氏縣下轄15個鄉鎮、208個行政村,人口約42萬(2010年),總面積6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
境內交通便捷,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與周圍縣市相連的公路四通八達。
4、趙縣
趙縣,隸屬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古稱趙州,地處石家莊市區東南40公里,總面積為675平方公里,總人口61.3萬(2017年),轄11個鄉鎮、281個行政村。
縣府駐趙州鎮。漢為平棘縣,晉為趙國,北魏置趙郡,曾為趙州治,隋改為趙州。1913年改為趙縣。趙縣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
縣境位于河北平原,光熱充足,地下水豐富,利于井灌,又有石津渠灌溉之利,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時間短,夏冬兩季時間長。東部為沙質褐土,適于雪花梨生長。
趙縣農業發達,玉米、小麥是主要糧食產品。特產雪花梨俗稱象牙梨,個大,皮薄、汁多、含糖分高,成熟后潔白如雪,故名,是河北省大宗出口的優質水果之一。
5、武強縣
武強縣,隸屬于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南臨衡水,北通京津,東接滄州,西近石家莊, 武強縣總面積445平方千米(2013年)。
武強縣境內滏陽河、滹沱河穿境而過,?石黃高速和307國道橫貫東西,屬溫帶季風氣候,無霜期為185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54毫米左右。
1993年武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武強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千年古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強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氏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梅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曲沃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故縣在哪里?
靈寶市故縣鎮
故縣鎮位于靈寶市西部,秦、晉、豫金三角腹地,距市區49公里 郵編:472541
故縣鎮屬丘陵山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撥最高點(老鴉岔峰腦)2413.8米,最低點(高柏黃河灘)海撥330米。南部山區峪內溝岔縱橫,土質肥沃,森林茂盛,礦產豐富;北部為丘陵,地形復雜,有川有原,原高坡陡,原上土地廣,土質較好,排水暢通,成為故縣鎮的糧棉種植區,河川原嶺多呈南北走向,整個地貌形成高低起伏不平,全鎮共分26個行政村,分布區域簡述如下:
一、故縣川:包括河西、白家底、安家底、尚家灣、故縣、趙村、上坡頭等村,村莊分布于棗香河畔。
二、帝王川:包括進家、閆家、嵇家溝、里村、寺耳、帝王、蘆臺等村,村莊分布于車峪河兩岸。
三、寨里原:包括帝王新村、紅花寨、馱原。
四、郭村原:包括郭村、張家山、南營、上店、孔家營、申家原、馮家塬等。
五、高柏小平原:包括高柏、西莊、盤東。
六、盤西小平原:包括盤西、城東、桃村、張姚、神底。
故縣鎮(古縣)
故縣鎮位于洛寧縣最西部的洛(寧)、盧(氏)、靈(寶)三縣交界處,距縣城75公里,西接盧氏縣,東連上戈鎮,東南與下峪鎮隔河相望,西北與靈寶市毗鄰,橫貫東西的省道八官線穿境而過,既是洛寧縣的西大門,也是洛陽市的西部邊鄉。
據考古挖掘證明,故縣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人居住,高門關在東漢時期已成為著名軍事要塞。東晉后期,番鎮割據,十里為王,小國林立,故縣乃是一個小國的縣城,設施完備,并有縣令。后隨戰事發展,小國并為大國,朝代更換,故縣作為縣城已不復存,空留遺址,曾名古縣。
抗日戰爭中日本人鬧的笑話古縣和故縣分辨不清這兩個地方現在位于哪里
古縣是在山西臨汾市古縣 故縣是在山西長治市郊區故縣辦事處,那里有一個村叫故縣,同時有八路軍舊址,當年住的地方,我家就是這的
歷史上的古縣在哪里啊?
古縣古名岳陽,以地處太岳山南麓而得名。湯、禹、夏、商之世,俱屬冀州,春秋時期為晉之屬地,戰國屬趙,漢時屬谷遠縣轄地,魏晉時期為楊縣屬地。
建縣之初,始名安澤
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境內建縣,取安吉、澤泉兩村名之首字,命名為安澤縣,縣治置于安吉之南、澤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縣古陽鎮古陽村),屬義寧郡管轄。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安澤縣劃歸沁州。
更名岳陽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名為岳陽縣,隸屬臨汾郡,縣治移往西赤壁(今古縣舊縣鎮舊縣村)。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治東池堡(今古縣茶坊鄉東池村),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移治岳陽城(今古縣岳陽鎮城關村),歸晉州。
五代時期,岳陽縣改屬臨汾郡。宋時屬晉州。
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陽,三縣合并為岳陽縣。至正四年改名為冀氏縣,移治今安澤縣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復名岳陽,移治岳陽城,隸屬平陽府。
明、清時,岳陽縣治岳陽,屬平陽府。
復名安澤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岳陽縣又改名為安澤縣,仍治岳陽,屬河東道。抗日戰爭時期(1938—1941年),曾分設安澤、岳陽、冀氏三縣。1942年4月并三縣為安澤縣,治義井村,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1949年治和川,歸晉南地區。1951年5月移治府城,歸臨汾地區。
新建古縣
1971年8月,從安澤縣劃出七鄉、浮山縣劃出三鄉,并為古縣,屬臨汾地區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陽(今古縣岳陽鎮城關村)。1973年,在岳陽鎮張家溝、灣里兩村之間建成新縣城。
臨汾市古縣旅游景點有哪些?
1、古縣牡丹文化旅游區
古縣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東北部,太岳山南麓。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縣城內風光宜人,旅游資源豐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牡丹”的石壁三合千年牡丹、戰國名相藺相如墓、宋代道觀—延慶觀、清代民居—張家大院、太岳山國家森里公園等。
牡丹文化景區則位于古縣城南25公里處的石壁鄉,包含三合千年牡丹園、張家大院兩處景點。張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大宅,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至光緒五年重修。
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寬敞豪華的會客廳凸顯著主人的富足,門側楹聯“泰而不驕正乎內外厚德載物,勤且尚儉永自春秋書劍傳家”,是張氏家族的治家準則。
自起初以務農為本的張氏家族在清嘉慶、道光年間,成為一個集習武從文、務農經商、出仕為官于一體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間從大院走出大學士、舉人、秀才等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譽。
2、藺相如公園
相如公園,以古縣歷史名人——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命名,是一處集游樂、晨練、少兒活動、垂釣、停車為一體的休閑廣場,總造價960萬元,占地面積104719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29414平方米,綠化面積12000平方米。園內設計有藺相如塑像、紀念館各一座,塑像氣宇非凡,紀念館疏朗大器。
整個公園曲橋幽徑別賦風韻,山石亭閣錯落有致,百花灼芳,波光粼粼,呈現出一幅“風鳴兩岸楊柳舞,月照一舟翩翩浮”的怡人畫卷。相如公園的建成,不但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質,而且解決了我縣多年來“有城無園”的尷尬局面,在我縣城建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3、古縣張家大院
山西古縣石壁張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較完整的深宅大院。張氏家族自明末清初遷居石壁,挖窯洞,扎籬笆,務農為本,慘淡經營。至清嘉慶、道光年間,張氏家族成為一個集習武從文、務農經商、出仕為官于一體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間,從大院走出大學士、舉人、秀才、廩貢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譽。民國初年,以張慶瀾為代表的張氏家族盛極一時,富甲一方,成為當時岳陽縣最大的“萬石侯”。
傳統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主要根植于廣布鄉村的院落之中。以宗族聚居的院落,均呈現出井然的秩序感與等級特征,并使圍繞血脈的人以居住方式一脈相承。
落葉歸根的傳統,也使得鄉村成為古代中國的財富聚集地,數代人苦心經營的財富,逐漸匯聚成鄉村的豪宅大院和良田萬畝。
4、臨汾延慶觀
延慶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古縣城東北屏風山上,創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竣工于遼延慶初年(1124),故名延慶觀。距今八百七十余年,由城東登延慶,山道崎嶇盤旋,非健者,力不能支。延慶觀內上院,建三清殿,古樸典雅,為舊時供神之所。殿前有古樅一株,高18米,圍4米余。
樹冠為黛青色,形似傘狀,時有異禽翔集其上。殿東為神龍祠,石崖間有泉水汩汩而出,鑿石匯水,則清流潺潺。泉水冰寒震齒,但嚴冬卻不結冰。
泉水潛流出祠,循院中明暗二渠,經石龍之口,注入魚池之中,人稱其為“活水龍吟”。池內錦鱗游泳,碧藻沉浮。晴空倒映,泉聲淙淙。臨池精神頓感清爽,而塵煩盡滌矣。神龍寺南有石窯三孔,上建小亭。登亭,北可仰望霍頂,西可鳥瞰縣城。
5、熱留關帝廟
熱留關帝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古縣古陽鎮熱留村據碑文記載,創建于宋,后世屢有修葺。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現存建筑有山門、戲臺、獻殿、正殿及東西廊房,占地約1220平方米。正殿為廟內主體建筑,面寬七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柱頭斗栱六鋪作。
屋頂琉璃剪邊,菱形方心,殿內采用減柱造,六椽栿直通前后檐外,元代手法顯著。2019年10月7日,熱留關帝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