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有幾個鄉鎮(西吉縣各鄉鎮)
本文目錄一覽:
- 1、寧夏固原有多少個鄉鎮
- 2、《山海情》提到的西海固地區,現在是否還有沒有搬遷出來的山民?
- 3、寧夏西吉有有多少人
- 4、固原幾個區縣
- 5、寧夏西吉介紹
- 6、寧夏每個市管轄區域內有多少個區,縣,鄉鎮,其名稱叫什么?
寧夏固原有多少個鄉鎮
西吉縣3鎮16鄉,原州區7鎮3鄉,涇源2鎮5鄉,彭陽3鎮9鄉,隆德2鎮9鄉,共59個鄉鎮。
《山海情》提到的西海固地區,現在是否還有沒有搬遷出來的山民?
我是張旭語文,很愿意與您一起探討問題的實質!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我是西吉縣回民中學的一名退休不久的高中語文老師。
其次,需要要強調一點,那里的老百姓不叫山民,自古以來沒這個稱呼。
第三,西吉縣目前有49.6萬人,回族28.8萬人,占58%,是寧夏人口第一大縣。
第四,西海固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貌,與所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沒什么兩樣。
第五,西吉縣境內目前除了有高速公路外,村村都通硬化瀝青或水泥路。
第六,西吉縣19個鄉鎮295個行政村7.4萬戶31.6萬名農村人口喝上了自來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9%,
第七,西吉縣境內所有農民,都住著紅磚紅瓦房,沒有一間土坯房。
第八,西吉縣每年有1000多名學生考入一本和二本。
總之,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西吉縣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相信未來會更好。
山海情講述了一個東部發達省區幫扶西部落后省區寧夏,共同在銀川市西南部永寧縣賀蘭山腳下的戈壁灘上共同開發建設了閩寧鎮的故事。
故事中的西海固就是我國知名的西部極度貧困三西地區(甘肅河西,定西和寧夏西海固)之一,這里當時隸屬于固原地區,管轄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和彭陽縣,這里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境內黃土丘陵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年平均降水量從不足300毫米到600毫米,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這里的現狀,農業生產條件極其惡劣。
九十年代時境內共有旱作耕地800多萬畝,農業人口比例近90%,回族人口占當地人口70%以上。由于生態環境條件差,干旱制約著農業生產發展,當地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和馬鈴薯為主,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人們生產生活用水困難,全靠天然降水蓄積解決。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閩寧合作先期在永寧縣玉泉營農場邊上開發建設了異地移民搬遷區,起初稱閩寧村,周邊包括豫海村,原隆村等幾個村,因為移民主要來自西吉縣,所以當時是西吉縣的派出機構,所有管理人員都由西吉縣派出并直接受西吉縣領導,這也是寧夏最早易地移民的通行做法。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當地經濟 社會 發展和管理要求,所有移民新村都劃歸屬地管理。閩寧村也毫不例外劃歸永寧縣管理,人口和 社會 結構也和早期發生巨大變化,后增設閩寧鎮。當然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論福建還是寧夏都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這里如今也成了永寧縣最具活力的鄉鎮。
原來的西海固,在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支持下,大于25度的坡地都退耕還草還牧,在大山深處最不適宜人居住區的村民基本上通過易地搬遷在縣內易地或移民搬遷到引黃灌區各地了。移民退出區寧夏自治區都通過生態治理項目進行了生態恢復治理,加上退耕還草和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過去的坡耕地都開發整治成了水平梯田,旱作保墑集雨農業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如今這里的農業產業和30年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多化,肉牛養殖,冷涼蔬菜,小雜糧,馬鈴薯是這里的特色主導產業。2020年西海固地區農民人均收入較上年增長近10個百分點,西海固地區也早已實現從貧甲天下到生態發展的轉變。2020年12月寧夏宣布最后一個貧困縣西吉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
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寧夏西海固地區必將在近兩百萬各族兒女艱苦努力下,在奔小康路上創造更加輝煌的成績。
當然有啊,我就是沒有搬出來的“山民”,我也不知道這個“山民”有沒有特殊的意味。國家的政策是將極度貧困、條件惡劣的村民納入易地搬遷(扶貧移民),搬遷至條件好的平原地區(戈壁灘),條件再好的當然輪不到外面人,早就被本地土著占領了。
99年中專畢業后,我就回到了固原市彭陽縣白岔村,成為地地道道的擁有城鎮戶口的“農村人”。感謝黨,讓我們有了通向縣城的柏油馬路,全程只需要十幾分鐘就能到達彭陽縣城。
這幾年我也結婚了,有了兩個兒子,因為村上的教學質量不好,我找人將兩小子都轉到了縣城的小學讀書。因為我有城鎮戶口,所以在縣城申請了廉租房,我父親平時在縣城看著兩孩子上學。我們夫妻兩口子在老家務農。
雖然是山里,但是近幾年退耕還林,植被恢復的特別好,漫山遍野都是綠色的,等到桃花、杏花盛開的季節,漫山遍野都是芳香。彭陽縣政府也因地制宜推出了“山花節”。氣候改變了,雨水也多了,改變了以前的靠天吃飯,收成也好了。“坡改梯”將原有的耕地變成了一片片的平原,大型收割機也能發揮作用了。
這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總之生活越來越好。
寧夏南部山區,涇源縣,彭陽縣,西吉縣,海原縣,都是地處大山,靠天吃飯,沒有林木,沒有水源,草場等自然條件差,需要搬遷到寧夏北部黃河水能澆灌的的川區,但是搬遷的地方也很苦啊,到處是黃沙,沒有樹木沒有灌渠沙土地需要慢慢養,打工靠近自治區幾個工業區,基本都是重工業和能源消耗大污染大的企業,其實國家已經盡可能的幫百姓致富,搬遷移民是件大事,后面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山區百姓遷往寧北,畢竟有水澆地,打工方便,比起大山好點,生活會上一個臺階!!
當然有很多,我在寧夏西吉縣支教,這里還是有很多沒搬走的人,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這里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很多家里都養牛羊增收,玉米桿子全部都打碎做成飼料。
還有不少的,此前的搬遷主要針對地理環境惡劣,不適合生存的還有危房危窯異地搬遷的。不過還有不少家庭城鎮化后山里的房子都是空著的,一家老小基本都在城市里,還有的是年輕人外出務工,留老人在家里。特別困難和急需搬遷的基本都搬遷了,剩余的有扶貧政策幫扶越來越好了,寧夏地方小,人口少,政策落實相對容易
如果你認為是住在大山里的人民,那么我回我回答你,即便沒有搬走的都已經脫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生活水平越來越好。
有,山里分散的人就近集中搬遷到鄉政府所在地(還是在山里),或者把山里的搬遷到川里(就是兩山夾一很平攤的谷地),相對集中一點住宿,重新給蓋的好一點的房子,整體規劃引接上下水。
有呢,不過當初先搬條件特別差的,路,水,地質災害等,后來搬遷三北防護林區的,再后來就是勞務移民。現在幾乎不咋搬遷了,沒搬的人生活條件了也越來越好了,路,水都通了。
當然有!
首先說《山海情》這部電視連續劇。這部電視連續劇講述的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福建省對口幫扶的我國寧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各族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積極響應國家扶貧政策,通過搬遷、治沙和辛勤的勞動,將惜日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
其次說西海固。西海固不是一個標準的行政區域,它指的是寧夏自治區南部,包括固原地區的西吉縣、海原縣、固原縣、涇源縣、隆德縣、彭陽縣六縣以及同心縣的部分。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這里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山高、坡陡,干旱、少雨是這塊區域的主要特征。據說,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里仍然有70%的群眾吃不飽、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
再次說說西海固的變遷。西海固的貧窮,不僅僅是因為土地貧瘠,還因為它閉塞、生產方式原始、 科技 文化落后。但是,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飲水難。因為缺少雨水,導致當地生態資源薄弱,水土流失嚴重,極端氣候日趨增加。
由此,國家和政府著眼于從改變當地生態環境入手,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全力改變當地的貧困狀態。
一就是大力開發建設西海固地區脫貧引水工程,從根本上解決當地嚴重缺水問題、保障脫貧和發展用水需求的必要出路。二是大規模實施移民,對于缺少水源、無法解決水源問題的區域實施整村搬遷。三是結合生態手段、勞務輸出、 科技 輸入、交通發展等方法,使西海固地區的貧困面貌得到徹底改善。
最后,今日的西海固地區。上文已經明確,不是一個標準的行政區域,它原來的六個縣至今仍舊還在它的原址,西海固仍然有大量的勤勞、樸實的各族人民群眾在居住生活地那里。再搬遷,再移民,這三個縣的絕大多數居民都還在原地生活居住,只是相對于個別或部分環境非常惡劣的區域因移民暫時離開了。
但是,經過當地各族人民群眾經過幾十年的植樹造林和生態移民,近幾年生態環境也在發生改變,當年那些寸草不生的區域,生態環境也在向好發展,長出了綠色,而連片梯田帶來的綠意,惜日飛沙走石頭,一頭黃沙一臉土的景象已經蕩然無存。
非常榮幸,2019年春夏之際本人和另三個新疆騎友騎行紅軍長征路,我們自甘肅靜寧縣進入寧夏,第一站就是寧夏的隆德縣、第二站是彭陽縣、第三站是固原縣,可以說基本上穿越了電視劇《山海情》描述的西海固地區。
我們在寧夏的重要騎行活動就是參觀紅軍翻起六盤山時的舊址。六盤山就是橫亙在西海固地區的一道非常高大的山體,是紅軍當年進入陜甘寧根據地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山區的公路當然今非昔比,修得非常漂亮。但是,因為海拔高,對于我們騎行者來說非常難騎,穿越多個隧道,累得氣喘吁吁,但是,后來在紅軍翻越六盤山舊址參觀時,感受到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的氣勢磅礴、感受紅軍將士“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溫卷西風”的喜悅與淚水時,所有的累與苦都煙消云散。
騎著自行車,穿行在西海固地區的三個縣城,我們看到的不但是縣城街道整潔,到處是花草樹木,絲毫感覺不到荒涼。當地羊雜湯、當地的馓子、當地的炒面片、當地的涼粉等無一不讓我們大呼過癮,至今回味起來還咽口水。而田野里也不時有老鄉們的身影,他們有的在收獲,有的在播種,與鳥語花香的、阡陌縱橫的南方沒感覺到有什么不同。
寧夏西吉有有多少人
2000年,西吉縣轄2個鎮、24個鄉。總人口403209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21730 興隆鎮 17380 城郊鄉 27859 新營鄉 17687 白城鄉 12622 紅耀鄉 11152 田坪鄉 14040 馬建鄉 20514 蘇堡鄉 20551 三合鄉 11729 平峰鄉 15486 興平鄉 19619 西灘鄉 12027 王民鄉 10204 公易鄉 8719 玉橋鄉 12293 什字鄉 18119 馬蓮鄉 16599 將臺鄉 21805 硝河鄉 15325 夏寨鄉 9297 下堡鄉 9855 偏城鄉 15315 沙溝鄉 14625 白崖鄉 14398 火石寨鄉 1425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固原幾個區縣
固原有5個區縣;分別是原州區(轄下有三營鎮、頭營鎮、官廳鎮、張易鎮、開城鎮、彭堡鎮、黃鐸堡鎮、寨科鄉、炭山鄉、中河鄉、河川鄉、南關街道、古雁街道、北塬街道);西吉縣(轄下有吉強鎮、興隆鎮、平峰鎮、將臺堡鎮、新營鄉、紅耀鄉、田坪鄉、馬建鄉、震湖鄉、興平鄉、西灘鄉、王民鄉、什字鄉、馬蓮鄉、硝河鄉、偏城鄉、沙溝鄉、白崖鄉、火石寨鄉);隆德縣(轄下有城關鎮、沙塘鎮、聯財鎮、陳靳鄉、好水鄉、觀莊鄉、楊河鄉、神林鄉、張程鄉、鳳嶺鄉、山河鄉、溫堡鄉、奠安鄉)、涇源縣(轄下有香水鎮、涇河源鎮、六盤山鎮、黃花鄉、大灣鄉、興盛鄉、新民鄉)和彭陽縣(轄下有白陽鎮、王洼鎮、古城鎮、紅河鎮、新集鄉、城陽鄉、馮莊鄉、小岔鄉、孟塬鄉、羅洼鄉、交岔鄉、草廟鄉)。
寧夏西吉介紹
1938年—1941年,固海地區三次爆發回民起義,國民黨為加強其統治,于1942年置西吉縣。當時全縣轄3鎮6鄉63保(城關鎮轄10保,新營鎮轄7保,三合鎮轄6保,白崖鄉轄7保,硝河鄉轄8保,將臺鄉轄7保,興平鄉轄7保,平峰鄉轄6保,蒙宣鄉轄5保)。
1949年解放后,廢除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全縣分為6區52鄉。第一區駐穆家營,轄夏寨、大灘、穆營、萬崖、水泉、袁河、馬營、小川、大坪、高同、大岔、西灘等12鄉;第二區駐新營,轄新營、新克、白城、二府營、紅耀、堿灘等6鄉;第三區駐黨家岔,轄全合、業集、趙坪、田坪、馬建、蘇堡、羊路、三合等8鄉;第四區駐平峰,轄平峰、金塘、民和、高洼、陳灘、興平、關川、王民等8鄉;第五區駐將臺,轄將臺、東坡、牟謝、張堡、馬蓮、貫泰、新堡、硝河、隆堡等9鄉;第六區駐白崖,轄白崖、沙溝、小坡、舊堡、窯莊、大莊、偏城、鷂川、陶堡等9鄉。
寧夏每個市管轄區域內有多少個區,縣,鄉鎮,其名稱叫什么?
從北到南:
石嘴山市
大武口區 惠農區
平羅縣(城關鎮)
銀川市
興慶區 金鳳區 西夏區
靈武市(城區街道) 永寧縣(楊和街道) 賀蘭縣(習崗街道)
吳忠市
利通區 紅寺堡區(紅寺堡鎮) 青銅峽市(小壩鎮)
同心縣(豫海鎮) 鹽池縣(花馬池鎮)
中衛市
沙坡頭區
中寧縣(寧安鎮) 海原縣(三河鎮)
固原市
原州區
西吉縣(吉強鎮) 隆德縣(城關鎮) 涇源縣(香水鎮) 彭陽縣(白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