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是哪里(太和縣哪里有賣臺球案子的)
本文目錄一覽:
- 1、太和縣在哪兒?
- 2、太和縣籍貫是什么
- 3、太和縣是哪個省哪個市
太和縣在哪兒?
太和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陽、亳州兩市之間,兩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50.3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后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后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杰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筑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太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藥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藥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太和工業城鄉并舉,門類齊全。醫藥、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線條、撕膜繩、中藥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產品的一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
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龍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藥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眾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藥商業與新興的醫藥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藥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里,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里,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絡。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絡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太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先后被評為全國"一五"、"二五"和"三五"普法先進縣,并獲得"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殊榮。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行政區劃
太和縣轄26個鎮、5個鄉: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墻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官集鎮、墳臺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阮橋鎮、雙廟鎮、胡總鄉、趙集鄉、郭廟鄉、馬集鄉、二郎鄉。
太和縣籍貫是什么
太和縣籍貫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隸屬于安徽省阜陽市,古名鹿上、邢丘、廩丘。位于阜陽市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陽市、亳州市之間,總面積1867平方千米。下轄30個鎮、1個鄉。
太和縣是哪個省哪個市
太和縣,隸屬于安徽省阜陽市。
太和縣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
【簡介】
太和縣,隸屬于安徽省阜陽市,古名鹿上、邢丘、廩丘。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陽、亳州兩市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太和縣下轄29鎮、2鄉,常住總人口141.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1.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8.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3.4:44.1:32.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產總值14963元。
太和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范縣、中國醫藥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制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歷史沿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
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歸楚國。
秦統一后,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西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并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后二年(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
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西晉廢細陽。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
北魏太和間(477年―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并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墻)。
宋開寶六年(973年)于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于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于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于今地,屬潁州,后屬汝寧府。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屬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行政區劃】
1、區劃沿革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太和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調整區劃,并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臺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墻。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太和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太和縣并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并鄉,將太和縣64鄉并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太和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太和縣設李興、原墻、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臺、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太和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并社,太和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太和縣設33個公社。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太和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太和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1986年5月,增設區轄皮條孫鎮。至此,太和縣共有15個區(鎮),75個鄉,5個鄉級鎮,3個街道。1992年,太和縣撤銷15個區(鎮)及所轄鄉(鎮),重新設置縣轄20個鎮和11個鄉。1994年,縣經濟開發區改為安徽太和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8年1月,桑營撤鄉設鎮。9月,五星撤鄉設鎮。1999年12月,高廟撤鄉設鎮。2001年10月,雙廟、阮橋分別撤鄉設鎮。2003年3月,大廟撤鄉設鎮。2006年9月,開展村級區劃調整工作。太和縣村級組織由804個(行政村787個,社區17個)調整為311個,其中行政村292個,社區19個。2007年增設社區1個,2008年增加行政村2個。至此,太和縣共有村級組織314個。[4]
2、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太和縣轄29個鎮: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墻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宮集鎮、墳臺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胡總鎮、郭廟鎮、二郎鎮、阮橋鎮、雙廟鎮,2個鄉:趙集鄉、馬集鄉。太和縣政府駐城關鎮。
【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太和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東臨渦陽、利辛,南抵阜陽,西接界首,西南與臨泉相接,北與亳州市譙城區為鄰,西北與河南省鄲城接壤。縣境介于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東南經鳳臺、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千米。東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縣境南北長52千米、東西寬60千米。
2、地質構造
太和縣境內地層0—40米深度內為全新統,40米以下為更新統。更新統上部,頂部巖性為青黃雜色亞粘土,顏色雜亂,較硬,干后堅實,切面光滑,有鐵錳質結核及鈣質結核,有裂隙,但發育不全。全新統分上、中、下3段。全新統下段頂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頂部為灰黑色、紫灰色亞粘土,致密,干后堅硬,顆粒細膩,稍有滑感,裂隙不發育,含有較多地腐植質,可能為風化殼,此層是全新統下段的標志層。單層厚度4—8米,部分地區10米以上,向東南較薄,只2米左右。中部變為灰黃色亞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為6—8米。一般層次多,沉積不穩定,多是薄層相間的粉、亞砂與亞粘土互層。分選較差,在亞砂土內多含有鈣質結核,是全新統與更新統的分界標志層。
3、地形地貌
太和縣境處于淮北淤積平原之西北部,黃泛平原是地貌類型的主體,始于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來的黃河多次西泛濫淤積而成。境內地勢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東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一萬分之一到七千分之一。按地貌成因分類,可分為剝蝕堆積河間平原和最新泛濫帶。削蝕堆積河間平原廣泛分布在河間地區,由青黃雜色亞粘土構成,頂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風化殼,地表平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青黃雜色亞粘土明顯地遭受剝蝕,沿裂隙呈棱塊狀脫落,剝蝕脫落的亞粘土碎塊,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別處堆積起來。
4、氣候特征
太和縣地處亞洲大陸東部,氣候按中國自然區劃分為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溫潤地區,又接近北亞熱帶氣候,實質是兩種氣候的緩沖區。其特點是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但因處在兩種氣候的緩沖區,天氣往往變化無常,低溫、連陰雨、旱、澇、冰雹、霜凍和大風等自然災害時有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氣溫:年平均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熱,平均27.9℃,年溫差27.2℃。1959年至1985年極端最高氣溫40.8℃。極端最低氣溫為-21.3℃,最高和最低溫差62.1℃。太和縣1959年至1985年的氣象記錄最低氣溫低于-20℃的年份有5年,最高氣溫超過40℃的年份也有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