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通江縣是哪里的信息
本文目錄一覽:
通江在什么地方?
通江縣,位于四川東北部。地處川陜、楚蜀交界線上。北與陜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南連平昌,西與巴中、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云:“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后連延于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轄49個鄉(鎮), 524個村,3332個村民小組,31個居委會,總人口73萬,其中農村人口63萬;全縣幅員面積4116.5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57.6%。境內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有“一府三鄉”(川陜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美稱。
通江歷史悠久,置縣源遠流長。縣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已在這塊土地上繁銜生息。至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入北魏,首置符陽縣。西魏大統(535-551)中置諾水縣。唐武德八年置壁州。天寶元年(742)更諾水縣為通江縣,迄今已歷時1200多年。
通江地形“萬山環列,諾宕瀠回”。諾水,宕水,一西一東由北至南縱橫縣境,將山脈切割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夾兩谷之勢。全縣雨量、光照、氣溫均適合多種動植物生息繁殖。因而資源十分豐富,全縣農耕地87.56萬畝,林業用地331.1萬畝,草山草坡309.46萬畝,水利工程6169處,水利資源可開發量20.22萬千瓦(福建億力能源投資開發公司與通江縣人民政府簽定了整體開發通江水能資源的協議,該公司計劃用6年時間投資11.5億元,對通江河流域的水能電力資源進行梯級、滾動開發,共規劃建設16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4萬千瓦。裝機1.5萬千瓦的高坑電站已正式開工建設,近期還將開工建設洪口電站、廣納電站);種植農作物品種173個,有喬灌木308種,植物藥材1386種,飼草384種,野生毛皮,羽毛動物67種,魚類47種。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一定儲量的有煤礦、鐵礦、石灰巖礦、白云巖礦、鋁土礦、石英礦、鉀礦、石膏礦、大理石、天然氣等,其中天然氣商業儲量達2400億立方米。目前,西南石油局正在陳河鄉、沙坪鄉進行風險鉆探,河壩1#井已順利完鉆,并探明了量大質優的天然氣。
通江經濟以農為本。全縣的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次之畜牧業,再是林業、副業、漁業。改革開放以來,通江農業在風雨跌宕中裂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化,科學技術給農業注重入了生機與活力,千古沿用的黑土地以及農民固有舊意識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雜交種”、“增溫育苗”、“地膜栽培”、“旱地改制”、“聚土壟作”以及科學防治病蟲害等成套農業新技術得到推廣普及。特別是巴中地區建區以來,縣委、政府按照“穩糧增收奔小康”的總要求,制定了“依山富民,開發興特”,“全力構建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框架”的農村經濟工作思路,一屆接著一屆干,促進了農村經濟大發展。 通江名勝古跡星列、風景秀麗。縣南擂鼓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縣東北張家河漢代遺址,縣城西郊千佛崖,廣納白乳溪,涪陽佛爾崖、佛爺崖,文勝佛爺洞、西板灘,梓潼大佛洞等地的唐代摩崖造像,形態逼真,別具神韻。干佛崖的七層浮雕寶塔極其精美,為全國所獨有;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時期的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主要革命遺址50多處。通江關隘洞寨較多,為屯兵重地。舊置“九關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說.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縣境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縣城文廟和節孝總壇、唱歌鄉靳家壩牌坊、文勝白石寺、樓子鄉魯板寺、板褥口鄉二郎廟、興隆“通江三李”故居和李其綱的進士第等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風貌。諾水河風景名勝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8公里,幅員面積457平方公里,境內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險峰兀立,怪石叢生,關隘、峽谷、飛瀑、暗河比比皆是,景區分為“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四大部份,與縣城構成一條環形風景線。堪稱秦巴區第一勝地。
通江文化教育發達,代有名流。明清時期,縣境書院、義學、私塾相互竟爭,辦學之風甚濃。清道光六年(1826),全縣募錢,設義學15堂,私人興辦義學3堂。光緒末,縣有私塾256所。光緒二十八年(1902)始辦新學,建澌灘河初等小學堂和縣第一高等小學堂,國9年(1920)建縣高級女子學校,16年建縣立初級中學。川陜蘇維埃政府時期,建彭楊軍事學校,青年團校、省蘇維埃學校、省護士學校、省婦女學校等專業學校。民國34年建縣立簡易師范學校。956年通江中學招收高中班。1959年建通江師范學校。1976年試辦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82年更名為縣農民技術學校。現全縣有小學532所,普通初中l9所,普通高中5所,職教中心1所。在校學生人數達l03432人.僅通江中學近7年來,就為高校輸送合格新生3000多人。
早在唐天寶年間,邑人朱慶余進士及第,曾任壁州刺史。南宋嘉定7年(1214),何炎寅中進士,其著述卓有時譽。明清共有進士l0人、舉入56人。通江文人在全國頗有名氣。邑進士李鐘峨在翰林院供職22年,先后任福建、廣西學政;歷任《三朝實錄》、《方輿路程》、《國史》、《鄉韻近體唐詩》、《一統志》等館纂修官;清末民初,鄧天壁留學日本,為通江開辦新學的創始人之一;省參議員周炳文著《醉不才詩草》詩詞500余首;李芳圃善畫螃蟹,有“李螃蟹”之稱,在四川面壇別具一格;段宴平精于畫山水人物,為西南美術協會會員。建國后50年間,更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過廷堯、席述可、李懷貴、向云華等人的散文、詩歌、小說,王正樂的油畫,向思樓的板畫.李炳林的攝影,韓定杰、王連坤的剪紙等分別在省以上報刊發表。
通江是紅軍的故鄉,精神永存。據統計,紅軍入川后的1932年至1935年,通江縣總人口不過30萬,而參加紅軍者則逾45000人。在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入伍的何正文、傅崇碧、陳彬、朱仕煥、張顯揚、陳福章、吳仕宏、吳榮正、鄧仕俊、張榮森等10人,身經百戰,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將級軍官。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以及建國后的政法戰線上,有57人榮立一等 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共涌現出省以上勞動模范156人,全國勞動模范29人。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車牌號簡稱是什么?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車牌號是:川Y,行政級別是:縣,人口約:約72萬人,人口密度為:175人/km,面積約:4125平方公里,郵政編碼是:636700
簡介:通江縣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地處川陜、楚蜀交界線上。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北與陜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市,南接平昌縣,西與巴州、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云:“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后連延于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通江縣域東西距73.3公里,南北距98.5公里,幅員4116.58平方公里,轄14個區(鎮),79個鄉(鎮、辦事處),70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諾江鎮,南距達州市150公里,距重慶市420公里;西距巴中市89公里,距省會成都市580公里,距廣元市270公里;東距萬源市180公里;北距陜西省鎮巴縣158公里;西北距南江縣131公里。
四川通江縣是屬于哪個市
屬于四川省巴中市。
通江縣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幅員4116.58平方公里。縣域東接萬源市,南鄰平昌縣,西靠巴州、南江二區縣,北連陜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縣人民政府駐地——諾江鎮。
縣境與7個市縣區的40個鄉鎮接壤,縣界總長551.82公里。距離成都市400公里、巴中市70公里、重慶市350公里、廣元市150公里、達州市150公里、陜西省鎮巴縣155公里。2012年,通江縣被譽為“川陜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稱號。
擴展資料
歷史沿革
通江,商周、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為巴郡宣漢。三國蜀及晉因之。南朝梁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僑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
元欽年間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改屬清化郡。唐武德三年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并屬萬州。
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于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乾元元年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后蜀因之。宋乾德四年省東巴縣入通江縣,五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
熙寧五年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因之。清屬保寧府通江縣。民國前期,屬嘉陵道。民國24年,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1968年,起屬達縣地區。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從達縣地區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屬巴中地區。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區為巴中市,現屬巴中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通江縣
參考資料來源:通江縣人民政府-通江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通江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通江縣屬于哪個市管
通江縣隸屬四川省巴中市,位于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總面積4116.58平方公里。
縣域東接萬源市,南鄰平昌縣,西靠巴州、南江二區縣,北連陜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
縣人民政府駐地——諾江鎮,南距達州市150公里,距重慶市350公里;西距巴中市70公里,距省會成都市400公里,距廣元市150公里;東距萬源市167公里;北距陜西省鎮巴縣155公里;西北距南江縣125公里。
擴展資料
縣境水系呈網狀發育,河谷溪溝密布,宕(大通江)、諾(小通江)二水從北至南,縱貫北部中部區域。境內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4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理以上的4條。
境內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6.9億立方米。其中境內地下水年出露量為2.260億立方米。縣過境地表水數量較大,多年平均年徑量32.8億立方米。縣水能理論蘊藏總量36.70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20.22萬千瓦,占總蘊藏量的55%。
縣境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照適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6.7℃,較歷年平均氣溫16.6℃偏高0.1℃。
年極端最高氣溫38.4℃,較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0.4℃偏低2.0℃,年極端最低氣溫—1.1℃,較歷年最低氣溫—6.2℃偏高5.1℃;年總降水量1399.2mm;年日照時數1299.2小時,較歷年平均1370.1小時偏少5.2%。
境內植物、動物資源豐富。年均播種耕地面積89693公頃。全縣林地1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61%。
有植物喬灌木77科308種,其中果木類13種,竹類8種,屬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樹種主要有水杉、三尖杉、銀杏、鵝掌楸、紅豆樹、領春木、華榛等14種;有野生動物(不含昆蟲)331種,其中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主要有毛冠鹿、金雕、云豹、金錢豹、獼猴、蘇門羚、林麝、大鯢、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21余種。
礦產資源?金屬礦藏有菱鐵礦、赤鐵礦、鉛土礦、銀礦等;能源礦藏有煤、石油、天然氣、鈾等。此外,石灰石、白云巖、石英石、石膏、大理石、硫鐵礦、鉀礦石、膨潤土均有一定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