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有幾個鄉鎮(商都有多少個鄉鎮)
本文目錄一覽:
- 1、商都在哪個省
- 2、商都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
- 3、地理:商都的具體位置
- 4、商都的人口分布
商都在哪個省
內蒙古自治區
商都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市東部,陰山北麓。東鄰化德縣,河北省康保等縣,南靠興和縣,西接察哈爾右翼后旗,北連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鑲黃旗。總面積4353平方千米。總人口34.2萬人。縣人民政府駐七臺鎮。
擴展資料:
清代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后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后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
在蒙古語中,內蒙古的名稱原來和漢語一致(鮑培轉寫:dotuγadumongγol;西里爾寫法:дотоодмонгол)。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將蒙古語名稱更改為(鮑培轉寫:?b?rmongγol;西里爾寫法:?в?рмонгол)。
其中(鮑培轉寫:?b?r;西里爾寫法:?в?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陽面”即“陰山的南面”。漢語一般仍稱為“內蒙古”,也有少數人稱這一地區為來源于漠南蒙古的一詞,直譯“南蒙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都
商都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
商都縣屬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
商都縣是烏蘭察布市的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屬國家級貧困縣、燕山—太行山扶貧攻堅片區縣和自治區深度貧困縣,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總面積4353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212個村委會及20個城鎮社區、694個自然村,總人口32.5萬,其中常住人口17.4萬。
通過全縣干部群眾的不懈努力,2020年3月4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商都縣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旗縣序列,全縣10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261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圓滿完成“縣摘帽、村退出、人脫貧”任務,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歷史文化
商都縣歷史文化悠久,與京津冀淵源較深。歷史上有著“北方絲綢之路”之稱的北方茶葉之路“張庫大道”(張家口—蒙古烏蘭巴托)橫貫全境,縣政府所在地七臺鎮正是歷史上張家口通往烏蘭巴托的第七個驛站,故有“七臺”之稱,是當時的重要貿易集散地。1962年以前,商都曾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壩上五縣之一,與京津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地理:商都的具體位置
商都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市東部,陰山北麓。東鄰河北省康保等縣,南靠興和縣,西接察哈爾右翼后旗,北連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鑲黃旗。總面積4353平方千米。總人口33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七臺鎮,
平均海拔1400多米。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干燥少雨,地下水富集。平均氣溫為3.1℃,無霜期1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351.5毫米。
商都縣轄6個鎮、2個鄉:七臺鎮、十八頃鎮、大黑沙土鎮、西井子鎮、屯墾隊鎮、小海子鎮、大庫倫鄉、玻璃忽鏡鄉。七臺鎮是商都縣縣政府所在地,位于商都縣東南部。面積52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7平方公里。轄18個社區、22個村委會,95個村民小組;其中涉農社區6個,以異地搬遷戶為主的社區2個。總人口8.9萬人,以漢族為多數,有蒙、回、滿、藏等少數民族。商都縣轄6個鎮、9個鄉:商都鎮、十八頃鎮、大黑沙土鎮、西井子鎮、屯墾隊鎮、小海子鎮、西坊子鄉、三虎地鄉、大拉子鄉、大南坊子鄉、格化司臺鄉、大庫倫鄉、卯都鄉、玻璃忽鏡鄉、三面井鄉。
2000年,商都縣轄2個鎮、20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76156人
歷史沿革
本元之上都地,有上都河(即古濡水)。清為上都牧場,后訛為“商都”。“商都”系滿語,意為“旋流”“水游”。境內的“布動河”(意為“粗大的河流”)清流湍急,在這里拐彎向東注入察汗淖爾湖。因河水在拐彎處有旋渦,故名。 1918年設縣。
據《縣志》記載:此縣地域兩漢時屬匈奴之漠南,歷晉、隋、唐三代,或隸鮮卑,或附契丹,至元代為蒙古族游牧地。清初設八旗時,商都地為正黃旗所管轄。乾隆年間設商都牧場,清末放荒拓墾。公元一九一五年設商都墾務行局,兼設治局。一九一七年改稱商都拓墾設治局。翌年,改設縣治。從張家口到庫倫的驛站在商都縣境內有五臺、六臺、七臺、八臺。因縣城設在七臺,故至今商都縣城仍有“七臺”之稱。
商都的人口分布
2000年,商都縣轄2個鎮、20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7615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48336、十八頃鎮 15646、西坊子鄉 14698、三虎地鄉 4248、大拉子鄉 12729、西井子鄉 13033、大南坊子鄉 10874、屯墾隊鄉 13722、二道洼鄉 9653、格化司臺鄉 9881、大庫倫鄉 6755、章毛勿素鄉 4986、八股地鄉 5601、卯都鄉 14165、玻璃忽鏡鄉 16290、三面井鄉 6915、小海子鄉 12591、高勿素鄉 17999、范家村鄉 6202、四臺坊子鄉 10191、大黑沙土鄉 18086、十大頃鄉 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