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豐有幾個鄉鎮(東豐縣各鄉鎮)
本文目錄一覽:
- 1、吉林省東豐縣的歷史
- 2、東豐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
- 3、遼源有幾個鄉鎮?
- 4、東豐在哪 是哪個省的
吉林省東豐縣的歷史
東豐縣建縣前系清朝盛京圍場屬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建縣,稱東平縣,歸奉天省海龍府管轄。1946年1月,劃歸吉林省遼北分省管轄。成立東豐縣政府,轄13個區。1947年5月,東豐縣獲得解放。1948年7月,東豐縣劃歸遼北省第三專區。10月,改為遼北省直轄縣。1949年4月,東豐縣劃歸遼東省管轄,東豐縣政府更名為東豐縣人民政府。1954年7月,與遼源市一起從遼東省劃歸吉林省。1954年12月,東豐縣駐東豐鎮,轄9個區,197個村。1955年6月,東豐縣人民政府改為東豐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7月3日,將省直轄的東豐縣劃歸吉林省通化專區管轄。1956年9月,東豐縣轄2個區,1個鎮、59個鄉。1958年9月,東豐縣轄2個區,1個鎮、8個鄉、8個社、4個街道;10月,調整為9個公社,181個管理區。1958年10月23日,將東豐縣劃歸四平專區管轄;東豐縣轄9個公社,181個管理區。1962年,增設1個鎮;10月,轄1個鎮、22個公社,312個大隊。1967年12月,東豐縣轄1個鎮、21個公社 , 312個大隊。1968年,撤銷東豐縣人民委員會,成立東豐縣革命委員會。1975年12月,東豐縣轄1個鎮、22個公社,238個大隊。1980年初,東豐縣轄1個鎮、21個公社,239個生產大隊,1 608個生產小隊。1981年1月,東豐縣轄2個鎮、2個街道、20個公社,239個大隊。12月,撤銷1個鎮,2個街道改為公社。1983年8月30日,東豐縣劃歸遼源市管轄。1984年,東豐縣轄5個鎮、18個鄉,236個村。1992年3月6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豐縣楊木林、猴石、黃泥河3個鄉,設立楊木林、猴石、黃泥河3個鎮。11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豐縣沙河鎮、拉拉河、小四平3個鄉,設沙河、拉拉河、小四平3個鎮。撤鄉設鎮后.鎮政府駐地不變。1993年9月14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豐縣南屯基鄉、大興鎮鄉,設立南屯基鎮、大必鎮。1995年12月,東豐縣轄13個鎮、10個鄉:東豐鎮、大陽鎮、和平鎮、橫道河鎮、那丹伯鎮、猴石鎮、楊木林鎮、小四平鎮、黃河鎮、拉拉河鎮、沙河鎮、南屯基鎮、大興鎮、鎮郊鄉、三合鄉、五道崗鄉、影壁山鄉、一面山鄉、紅石鄉、仁合鄉、永合鄉、二龍山鄉、中育鄉。共有35個居民委員會、229個村民委員會。2000年,東豐縣轄13個鎮、9個鄉、1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8679人,其中:東豐鎮 79604人、大陽鎮 23857人、和平鎮 18641人、橫道河鎮 19818人、那丹伯鎮 18803人、猴石鎮 16749人、楊木林鎮 16159人、小四平鎮 13553人、黃河鎮 15404人、拉拉河鎮 15827人、沙河鎮 13996人、南屯基鎮 17242人、大興鎮 14044人、鎮郊鄉 9356人、三合滿族朝鮮族鄉 12522人、五道崗鄉 15128人、影壁山鄉 15364人、一面山鄉 10217人、紅石鄉 9237人、仁合鄉 14022人、永合鄉 14319人、二龍山鄉 15287人、中育鄉 9530人。2002年12月,東豐縣轄13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2003年4月10日,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3]5號文件,撤銷鎮郊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并到東豐鎮。撤銷和平鎮,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并到橫道河鎮。撤銷一面山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并到小四平鎮。吉林省民政廳于2003年5月6日下發吉民行批[2003]7號文件,同意撤銷東豐縣中育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制合并到黃河鎮。從5月21日開始到6月8日結束,撤銷了鎮郊鄉、和平鎮、一面山鄉、中育鄉4個規模比較小的鄉鎮,全縣鄉鎮總數由原來的23個減少到19個,減幅達17%。2003年底,東豐縣轄19個鄉(鎮):東豐鎮、大陽鎮、橫道河鎮、那丹伯鎮、猴石鎮、楊木林鎮、黃河鎮、小四平鎮、拉拉河鎮、沙河鎮、南屯基鎮、大興鎮、五道崗鄉、影壁山鄉、紅石鄉、仁合鄉、永合鄉、二龍山鄉、三合滿族朝鮮族鄉,共有229個村,1682個生產組。面積2521.5平方千米,總戶數117793戶,總人口4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6萬人,占總人口的72.7%;非農業人口11.1萬人,占27.3%。少數民族人口44312人。2003年以來遼源市共進行了三次撤鄉并鎮工作,其中東豐縣撤并9個鄉鎮:撤銷中育鄉,并入黃河鎮;撤銷和平鎮,并入橫道河鎮;撤銷鎮郊鄉,并入東豐鎮;撤銷一面山鄉,并入小四平鎮;撤銷永合鄉,并入二龍山鄉;撤銷仁合鄉,并入東豐鎮;撤銷五道崗鄉,并入三合滿族朝鮮族鄉;撤銷紅石鄉,并入南屯基鎮;撤銷影壁山鄉,并入大陽鎮。調整后,東豐縣轄14個鄉鎮。2005年,東豐縣轄12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東豐鎮、大陽鎮、橫道河鎮、那丹伯鎮、猴石鎮、楊木林鎮、小四平鎮、黃河鎮、拉拉河鎮、沙河鎮、南屯基鎮、大興鎮、三合滿族朝鮮族鄉、二龍山鄉。
東豐縣屬于哪個省哪個市
屬于吉林省遼源市。
東豐縣位于吉林省中南部,輝發河上游,地處北緯42°18′—43°14′,東經125°3′—125°50′之間,全縣幅員面積2522.24平方公里。東豐縣縣城距省會長春市135公里。東、南與梅河口毗鄰,西、南與遼寧省清原縣相接,西與東遼縣、遼寧省西豐縣以山為界,北與伊通縣、磐石縣隔河相望。
東豐縣是群山環抱、丘陵起伏的低山丘陵區,屬遼源丘陵區與海(龍)輝(南)柳(河)丘陵臺地寬谷區的交錯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高度300—914米,平均海拔為374米,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區。
擴展資料:
截至2019年8月25日,東豐縣轄14個鄉鎮、229個村,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特色產業百強縣、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普法先進縣、全國最佳投資環境縣。
東豐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地勢西高東低,群山環抱、丘陵起伏,林木繁茂、山清水秀,林地面積達9.3萬公頃,萬畝大片林15處,森林覆蓋率達32.4%,是省百萬畝人工林先進縣、省生態示范縣。地處亞洲黃金玉米帶腹地,耕地184萬畝,常年糧食產量達25億斤,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畜牧業發展迅速,飼養量、交易量都位居全省前列,是吉林省畜牧業先進縣,那丹伯黃牛交易市場是東北非牧區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20萬頭。礦產資源豐富,鐵、錳、石灰石、花崗石、泥炭土等儲量巨大,礦泉水儲量充沛,常年流量達50萬噸。東北地區最大的變電樞紐“五十萬變電所”距縣城10公里,“二十二萬變電所”距縣城僅1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豐縣
參考資料來源:東豐縣人民政府-東風簡介
遼源有幾個鄉鎮?
遼源2縣2區,東遼縣,東豐縣,龍山區,西安區,東遼縣轄9個鎮、4個鄉:白泉鎮、遼河源鎮、渭津鎮、安恕鎮、平崗鎮、泉太鎮、建安鎮、安石鎮、云頂鎮、凌云鄉、甲山鄉、足民鄉、金州鄉.
2005年,東豐縣轄12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東豐鎮、大陽鎮、橫道河鎮、那丹伯鎮、猴石鎮、楊木林鎮、小四平鎮、黃河鎮、拉拉河鎮、沙河鎮、南屯基鎮、大興鎮、三合滿族朝鮮族鄉、二龍山鄉。
東豐在哪 是哪個省的
東豐縣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處長白山分支哈達嶺余脈,輝發河上游,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區。東南與梅河口市毗鄰,西南與遼寧省清原縣接壤,西部與遼寧西豐縣以山為界,北與伊通縣隔河相望。清代被辟為盛京圍場,史稱“皇家鹿苑”。1902年8月4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一日)設置建縣,現隸屬于吉林省遼源市。素有“中國梅花鹿之鄉”的美譽,是全國商品糧生產 基地縣,全國三個民間繪畫畫鄉之一。平均海拔374米,幅員總面積25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萬畝。全縣轄14個鄉鎮,229個行政村,總人口40.6萬人,其中縣城人口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