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有幾個鄉鎮(遼中有幾個鄉鎮街道)
本文目錄一覽:
- 1、遼中縣隸屬哪個市管轄
- 2、沈陽有哪些下屬鄉鎮?
- 3、遼中是哪
- 4、遼中區哪些鄉鎮人口多?
遼中縣隸屬哪個市管轄
遼中區(2016年1月國務院批準遼中縣撤縣設區)屬于沈陽市管轄。
遼中隸屬遼寧省沈陽市,?因在古代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而得名。1906年建縣,建縣110年,2016年經國務院批復正式撤縣設區,成為沈陽市所轄第十個區。
遼中位于遼寧省中部、沈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2°28'至123°06',北緯?41°12'至41°47'。區域面積1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7萬公頃,境內無山陵,多河流,地貌一馬平川,地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地面平均比降1:5000。
截至2019年5月,全區轄2個街道辦事處,15個鎮,18個城鎮社區,23個涉農社區、163個行政村。擁有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近海經濟區,1個國家級開 發區一一沈陽綜合保稅區。遼中距離母城沈陽52公里,南接鞍山市臺安縣,東鄰遼陽市, 西連錦州市黑山縣,北界新民市。
擴展資料
遼中區歷史沿革
商、周時期巳有部落和村莊,分屬幽州和營州,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秦時期屬遼東郡。西漢時在境內設置遼陽縣(今茨榆坨鎮偏堡子古城),仍屬遼東郡。
東漢時期,屬玄夷郡,魏晉因之。西晉時期,分屬高句麗和百濟。東晉時期,屬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南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時,東部為高句麗割據。隋時期遼河以西屬燕郡。唐為安東都護府轄境。遼時屬東京遼陽府所轄的湯州。
金時仍屬東京路遼陽府轄區。元時期屬遼陽路、廣寧路分轄。明時期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地。清時期先后為新民、遼陽、承德(今沈陽)、鎮安(今黑山)、海城各府、州、縣之屬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百姓橫遭刀兵之苦,激起參與以反帝為宗旨的義和團斗爭。
清政府為利于對人民斗爭的鎮壓,便于遼陽、承 德、鎮安、海城等邊緣地帶各割一部,于光緒三十二年?( 1906)七月二十七日,建立遼中縣,并以清初時期所建韻 阿司牛錄鎮(今遼中鎮)作為遼中縣府駐地,建縣之初,隸屬奉天府遼沈道所轄。
民國時期,屬奉天省(后改為遼寧省)。民國二十年(1931)日 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仍為遼中縣,屬偽奉天省。1945年 “九三”勝利后,不久又被國民黨占領,設立遼中縣政府,屬遼寧省。1947年冬,遼中解放。
1948年春,國民黨二次占領遼中。同年11月2日才最后獲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遼中縣人民政府”,屬遼西省管轄。1954年劃歸遼寧省,為沈陽市轄縣。1955年屬遼陽專署。1959年,屬沈陽市。1964年,屬沈陽專署。
1969年,屬沈陽市至今。199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
一、于洪區: 撤銷翟家鄉、造化鄉、彰驛站鄉,設立翟家鎮、造化鎮、彰 驛站鎮。
二、遼中縣:撤銷四方臺鄉,設立四方臺鎮。
2000—2001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于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臺鎮、 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烏伯牛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2年12月13?日撤銷烏伯牛鄉、遼中鎮,合并設立遼中鎮。2005年7月5日,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遼中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同意將遼中縣養土堡鄉小幫牛村、城郊鄉敖司牛村、孫家萬子村劃人遼中鎮。
2006年,遼寧省政府決定設立細河經濟區,將遼中縣四方臺鎮、長灘鎮、新民屯鎮劃歸細河經濟區,后細河經濟區取締,上述鄉鎮歸屬鐵西區管轄。
2009年根據《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經省 政府批準,撤銷遼中縣六間房 鄉、城郊鄉、養士堡鄉、老觀 坨鄉、潘家堡鄉,分別設立六間房鎮、城郊鎮、養士堡鎮、老觀坨鎮、潘家堡鎮,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2012?年根據《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經遼寧省人民政府和沈陽市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遼中鎮建制,以蒲河為界分別設立蒲東、蒲西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管村體制。2016年1月7日,國務院批復沈陽市調整行政區劃,遼中縣撤縣設區。2016年4?月11日,遼中區正式掛牌。
參考資料來源:遼中區人民政府-遼中概貌
參考資料來源:遼中區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沈陽有哪些下屬鄉鎮?
截至2019年6月,沈陽有68個下屬鄉鎮。
遼中區下轄15個鎮:六間房鎮、朱家房鎮、于家房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劉二堡鎮、潘家堡鎮、冷子堡鎮、養士堡鎮、牛心坨鎮、滿都戶鎮、老大房鎮。
新民市下轄18個鎮:大紅旗鎮、梁山鎮、大柳屯鎮、公主屯鎮、興隆鎮、興隆堡鎮、胡臺鎮、法哈牛鎮、前當堡鎮、大民屯鎮、柳河溝鎮、高臺子鎮、張家屯鎮、羅家房鎮、三道崗子鎮、陶家屯鎮、東蛇山子鎮、周坨子鎮。
新民市下轄6個鄉:金五臺子鄉、紅旗鄉、盧屯鄉、姚堡鄉、新農村鄉、于家窩堡鄉。
康平縣下轄5個鎮:小城子鎮、張強鎮、方家屯鎮、郝官屯鎮、二牛所口鎮。
康平縣下轄3個鄉:北四家子鄉、兩家子鄉、海洲窩堡鄉。
康平縣下轄4個少數民族鄉: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柳樹屯蒙古族滿族鄉、西關屯蒙古族滿族鄉、東升滿族蒙古族鄉。
法庫縣下轄12個鎮:丁家房鎮、孟家鎮、十間房鎮、依牛堡鎮、馮貝堡鎮、包家屯鎮、柏家溝鎮、大孤家子鎮、三面船鎮、登仕堡子鎮、葉茂臺鎮、秀水河子鎮。
法庫縣下轄5個鄉:十間房鄉、慈恩寺鄉、臥牛石鄉、四家子蒙古族鄉、孟家鄉。
擴展資料:
沈陽的歷史沿革:
三萬年前,沈陽地區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7200年前,有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
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在此地筑候城(候,是斥候的候,為瞭望之意)。顧名思義,“候城”即為瞭望之城,隸燕遼東郡襄平縣。此為沈陽建城史之初,距今已2300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沈陽隸屬遼東郡(遼陽)。
西漢時期,已有史書稱之為“候城”?[19]??,隸屬漢遼東郡(遼陽),為遼東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說明“候城”在西漢時期已經規模頗大。唐代改稱“沈州”。五代時期,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這里的“沈陽”是取沈州和遼陽各一字而成,與“沈水之陽”關系不大。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并在沈陽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這是沈陽歷史性的轉折,從一個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盛京皇城,逐步發展為東北中心城市。
天聰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極大規模擴建沈陽城,在沈陽修建盛京八門。
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天眷盛京”,故稱“盛京”。
崇德元年(1636年),蒙古歸順清朝,用白駱駝馱著蒙古圣物——嗎哈噶喇金佛、傳國玉璽來沈陽。清太宗皇太極敕建蓮花凈土實勝寺,因其是清皇室家廟,因此又稱皇寺。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敕令,以沈陽古城為中心,修建東、西、南、北四塔四寺,意讓四塔四寺護佑人民,確保“奉國安民,五福斯來”。
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后,盛京(今沈陽)為陪都。
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今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中國清朝時期,全國只有在北京城設順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并稱,可見規格之高。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民國十二年(1923年),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民國十六年(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后,黨中央為了統一對東北黨組織的領導,決定派陳為人組建中共滿洲省委。
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在沈陽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將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陳為人、劉少奇、陳潭秋、羅登賢等先后擔任省委書記。
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5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改奉天省省名為遼寧省;4月2日,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并侵占沈陽后,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日,沈陽正式解放。
1953年,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64年,中共遼寧省委決定設立沈陽專區。
1993年,原鐵嶺市的法庫、康平縣劃歸沈陽管轄,新民縣撤縣建市。
1994年,沈陽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2002年,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并入鐵西區。
2006年,沈北新區成立。
2014年6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將沈陽市東陵區更名為渾南區。
2016年1月,遼中縣撤縣設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沈陽
遼中是哪
遼中縣隸屬于沈陽市,位于沈陽市西南部。東依燈塔市,南瀕渾河與遼陽縣相望,西鄰臺安縣、黑山縣,北接新民市,東北與于洪區毗連。地處東經122°28′至123°06′,北緯41°12′至42°47′之間。全縣面積1645平方公里。下轄20個鄉鎮。
遼中境內屬低洼平原,起伏甚微。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主產水稻、玉米、高梁、大豆等。全縣有70萬畝可利用水面,淡水養殖業興旺,有鰱、鯉、鯽等魚種。近幾年,全縣依靠科技興農,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重視林、牧、漁齊頭并進,并涌現出多個種糧大戶,養魚村、養豬村及養雞村。2003年糧食產量42.7萬噸,蔬菜產量37.8萬噸,肉類產量10.9萬噸,水產品產量7.4萬噸。
工業發展較快,有化工、機械、冶金、紡織、造紙、印刷、食品、服裝等十幾個工業部門。其中工藝美術產品銷往意大利、巴西等國家和地區。地下蘊藏有石油和天然氣。城鄉集市貿易活躍,茨榆坨綜合貿易市場輻射能力波及20多個省、市、自治區,成為全縣商貿流通樞紐。
交通以公路為主,有沈環線、沈盤線、小小線三條線公路貫穿全縣境,縣鄉及公路縱橫交錯。鄉鄉有客運班車相通,村村有柏油公路相連。
遼中位于沈陽一小時經濟圈內,是沈陽西部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板塊,具備最佳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厚,人才云集,具備投資發展的最佳資源優勢;產業發達,基礎堅實,具備最佳的產業優勢;政策優越,服務誠信,具備最佳的環境優勢。遼中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漁業生產先進縣、全國菜籃子先進縣、全國肉雞生產基地、全國瘦肉豬生產基地、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這些都為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幾年來,遼中縣積極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以項目為綱,環境為本,科學發展。目前,全縣已有各類工業企業5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00家;12個國家和地區在遼中縣興辦外商投資企業30多家,沈陽機床銀豐鑄造有限公司、遼冶重工項目、沈陽不銹鋼工業園、沈陽泵閥工業園、沈陽九星集團興建的30萬噸銅材生產線、沈陽久大集團改擴建的生產能力達到4萬錠的生產線等,都為遼中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
地形地貌
遼中縣地處遼河流域下游,屬遼河、渾河沖積平原。起伏甚微。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海拔由22米降至6米左右。東部茨榆坨一帶有少數沙丘,西南部地勢低洼。
地名由來
遼中縣地名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縣時,以“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之意而命名。或說縣治舊稱阿什牛錄鎮,此鎮居于全遼中心之地,故名為遼中。或說因其境地跨遼河兩岸,并位于遼河中游而得名。
歷史沿革
遼中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他們是境內最早的開拓者。
商、周時期已有部落和村莊,分屬幽州和營州。
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
秦時期,屬遼東郡。
西漢時在境內置遼陽縣(今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仍屬遼東郡。
東漢時期,屬玄夷郡。魏晉因之。
西晉時期,分屬高句麗和百濟。
東晉時期,屬前燕、前奏、后燕、北燕。
南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時,東部為高句麗割據。
隋時期遼河以西屬燕郡。
唐為安東都護府轄境。
遼時屬東京遼陽府所轄的湯州。
金時仍屬東京路遼陽府轄區。
元時期屬遼陽路、廣寧路分轄。
明時期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地。
清時期先后為新民、遼陽、承德(今沈陽)、鎮安(今黑山)、海城各府、州、縣之屬地。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百姓橫遭刀兵之苦,激起參與以反帝為宗旨的義和團斗爭。清政府為利于對人民斗爭的鎮壓,便于遼陽、承德、鎮安、海城等邊緣地帶各割一部,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七日,建立遼中縣,并以清初時期所建韻阿司牛錄鎮(今遼中鎮)作為遼中縣府駐地。建縣之初,隸屬奉天府遼沈道所轄。
民國時期,屬奉天省(后改為遼寧省)。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仍為遼中縣,屬偽奉天省。
1945年“九·三”勝利后,不久又被國民黨占領,設立遼中縣政府,屬遼寧省。
1947年冬,遼中解放。
1948年春,國民黨二次占領遼中。
同年11月2日才最后獲得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遼中縣人民政府”,屬遼西省管轄。
1954年劃歸遼寧省。為沈陽市轄縣。
1955年屬遼陽專署。
1959年,屬沈陽市。
1964年,屬沈陽專署。
1969年,屬沈陽市至今。
199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遼政[1999]69號)批準:一、于洪區:撤銷翟家鄉,造化鄉、彰驛站鄉,設立翟家鎮、造化鎮、彰驛站鎮。二、遼中縣:撤銷四方臺鄉,設立四方臺鎮。
2000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01627人,其中:遼中鎮 82278人、于家房鎮 21436人、朱家房鎮 28806人、冷子堡鎮 27056人、劉二堡鎮 19160人、茨榆坨鎮 55960人、新民屯鎮 13278人、滿都戶鎮 19241人、楊士崗鎮 16892人、肖寨門鎮 24575人、長灘鎮 19432人、四方臺鎮 19302人、城郊鄉 19847人、六間房鄉 23709人、烏伯牛鄉 16566人、養士堡鄉 17068人、潘家堡鄉 16312人、老觀坨鄉 13387人、老大房鄉 15000人、大黑崗子鄉 13303人、牛心坨鄉 19019人。
2001年,遼中縣轄12個鎮、9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于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臺鎮、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烏伯牛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2年12月13日遼政[2002]323號批復:撤銷烏伯牛鄉、遼中鎮,合并設立遼中鎮。區劃調整后,遼中鎮政府駐地化工社區居委會,區域面積80.3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20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劃調整后,遼中縣轄12個鎮、8個鄉:遼中鎮、茨榆坨鎮、朱家房鎮、于家房鎮、滿都戶鎮、肖寨門鎮、楊士崗鎮、冷子堡鎮、新民屯鎮、長灘鎮、劉二堡鎮、四方臺鎮、城郊鄉、六間房鄉、養士堡鄉、老大房鄉、大黑崗子鄉、牛心坨鄉、潘家堡鄉、老觀坨鄉。
2005年7月5日,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遼中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同意將遼中縣養土堡鄉小幫牛村、城郊鄉敖司牛村、孫家萬子村劃入遼中鎮。
歷史名人
謝榮策
謝榮策,1931年11月13日,誕生在遼中縣茨榆坨鎮茨榆坨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因生活所迫,9歲就給地主放豬、放牛,受盡了地主老財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靈里,就埋下了對地主老財仇恨的種子。因此,謝榮策少年時期就參加革命活動,1948年遼中縣解放后,擔任茨榆坨村的兒童團長,參加了土地改革斗爭。1948年3月11日,在掩護干部和群眾轉移時,被國民黨騎兵團抓走。他面對兇惡的敵人毫無畏懼,英勇斗爭,不幸被敵人殺害,年僅16歲。1949年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遼中縣委員會追認謝榮策為革命烈士,將他的遺體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園,并為謝榮策立了紀念碑,碑上刻著:“謝榮策小烈士千古!”1984年3月,中共沈陽市委決定,進一步修建謝榮策烈士陵園。10月13日,謝榮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陽市委第一書記李濤同志題寫的“少年英雄謝榮策”七個大字,寄托著人們對烈士的懷念和哀思!
文物古跡
遼中境內現有較大型宗教活動場所4處。其中,南三臺子天主教堂始建于1863年,經法國巴黎傳教士承建,于1992年重建,占地9690平方米。
永安寺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又稱北大廟),于1995年復建,1996年大雄寶殿落成。
遼中境內現有古遺址49處,其中新石器時期16處,古墓葬4處,明代烽火臺和邊墻1處,出土文物若干件。有現代紀念性建筑3處,其中小英雄謝榮策烈士墓座落在茨榆坨西山旅游區內。
遼中區哪些鄉鎮人口多?
遼中區人口前三鄉鎮:茨榆坨街道辦事處(52828人)、肖寨門鎮(41667人)、朱家房鎮(333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