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德堂區(qū)天氣情況(望德堂區(qū)天氣情況如何)
本文目錄一覽:
- 1、澳門不得不去的六大景點
- 2、澳門有什么地方
- 3、七子之一澳門的資料
- 4、慶澳門回歸的資料
- 5、你還了解澳門的哪些人情風俗、地理知識等
- 6、澳門有哪些地理特色
澳門不得不去的六大景點
景點一:大三巴牌坊。地址: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大巴街。
正式名稱為圣保祿大教堂遺址的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因為酷似中國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的建立,起源于葡萄牙入侵澳門,隨之傳入了西方天主教,并建立了“圣保祿”教堂。教堂前后經(jīng)歷了四次火災,只保留下了教堂大門的遺址,大三巴牌坊于2005年被認定為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三巴牌坊將藝術感與時代感融合到極致,是澳門的必去景點之一。
景點二:東望洋燈塔。地址:澳門半島望德堂區(qū)東望洋山山頂。
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qū)歷史最悠久的現(xiàn)代燈塔,于1865年9月24日正式運作,由葡萄牙人建造。在這里可以欣賞到一個完整的澳門島景觀,燈塔白墻紅頂,為航海人士提供著指示與照明,旁邊還設有一座極具葡萄牙修道院風味的圣母雪地殿教堂,可以感受到澳門特色的風土人情。
景點三:黑沙海灘。地址:澳門離島路環(huán)島。
黑沙海灘作為澳門著名的天然海浴場,“黑沙踏浪”也是澳門八景之一。呈半月形的海灣,廣闊的灘面,清澈明凈的海水,無一不令旅客感到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黑沙海灘名字的由來,是那大面積的黑色細沙,據(jù)說是“海綠石”受到海流與風化的作用,才被搬運到此地,形成大片的黑沙沙灘。
景點四: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地址:澳門崗頂。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距今已有接近兩百年的歷史,是中國極為罕見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筑,由耶穌會會士在1728年開始建立,并于1758年建成。在堂內(nèi)還保存著第一位前往遠東傳教的耶穌會會士圣方濟各.沙勿略的前臂骨,可以前往瞻仰。
景點五:媽閣廟。地址:澳門半島南端媽閣街。
媽閣廟原稱媽祖廟,也稱作天后廟,始建于明朝,是一座具有五百年歷史的著名古剎。媽閣廟供奉的是海上保護神—媽祖娘娘,被尊為吉祥的化身,媽閣廟香火鼎盛,有眾多善男信女前來拜神祈福。除此以外,媽閣廟還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并且與自然相融合,給予視覺上的享受。
景點六:官也街。地址:氹仔南部市區(qū)中心。
官也街是澳門著名的食街之一,只有長約115米,寬度只有5米左右,但這里幾乎囊括了澳門所有的特色小吃,像葡撻、水蟹包、豬扒包等等著名的小吃,都可以在這里發(fā)現(xiàn)他們的蹤影,而且價格便宜,可以大飽口福。如果你是一個吃貨,那么這里絕對是你的天堂!
澳門有什么地方
1.花地瑪堂區(qū)(北區(qū))
花地瑪堂區(qū)位于澳門半島最北面,是澳門半島五個堂區(qū)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堂區(qū)。本堂區(qū)的土地大部分由填海所得。
花地瑪堂區(qū)包括青洲、臺山、馬場、黑沙環(huán)、望廈、筷子基等地,大部分土地均為填海所得,仍在繼續(xù)進行大規(guī)模的填海拓地工程。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澳門經(jīng)濟起飛,本區(qū)也迅速發(fā)展成為新興工業(yè)區(qū),主要行業(yè)有紡織、制衣、塑料、玩具、皮革、電子、電力等。
2.圣安多尼堂區(qū)(花王堂區(qū))
圣安多尼堂區(qū)又名花王堂區(qū),在澳門半島西部,澳門半島上的5個區(qū)之一。包括沙梨頭、新橋等地,著名的旅游勝地大三巴牌坊、大炮臺、白鴿巢公園均在此區(qū)內(nèi)。
3.大堂區(qū)
大堂區(qū)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澳門半島東南部,但有一狹長地帶沿新馬路和草堆街之間延伸至半島西岸。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治、經(jīng)濟中心,面積僅次于花地瑪堂區(qū),達3.4平方公里。人口則為各區(qū)中最少的,所以人口密度也為8個區(qū)中最小的。
4.望德堂區(qū)
望德堂區(qū)位于澳門半島中部,是中國澳門8個堂區(qū)之中最小的一個。望德堂區(qū)有很多古舊的葡式建筑仍然被保留下來,最具代表性的是婆仔屋。
5.風順堂區(qū)
圣老楞佐堂區(qū),又名風順堂區(qū),位于澳門半島南部,面積0.91平方公里。圣老楞佐堂區(qū)是澳門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之一。北面沿新馬路及其南側(cè)街道是與大堂區(qū)相連的繁華商業(yè)區(qū)的一部分。
東岸北端是粵通內(nèi)河客運碼頭,南端是澳門半島最大的南光公司貨柜碼頭,其間是一系列貨運碼頭。
6.嘉模堂區(qū)
嘉模堂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下轄堂區(qū)。當?shù)胤Q氹仔(別稱龍頭灣、潭仔,舊稱為龍環(huán)、雞頸),澳門的離島,是組成澳門的四大部分之一。氹仔原為一個獨立島嶼,現(xiàn)已和路環(huán)和路氹城連成一體。
7.圣方濟各堂區(qū)
圣方濟各堂區(q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8個區(qū)劃之一,作為非行政機構(gòu)建置,不具備法律地位。天主教圣方濟各堂是路環(huán)島最出名的景點,因教堂內(nèi)存放著圣方濟各的臂骨。
8.路氹城
路氹城是一片填海區(qū),路氹填海區(qū)。位于中國澳門的兩個離島──氹仔與路環(huán)之間。該地段本來是一處海面,稱外十字門。
七子之一澳門的資料
澳 門 由 澳 門 半 島 、 凼 仔 島 和 路 環(huán) 島 所 組 成 。 土 地 總 面 積 23.5 平 方 公 里 , 其 中 澳 門 半 島 9.1 平 方 公 里 , 凼 仔 島 6.33 平 方 公 里 , 路 環(huán) 島 8.07 平 方 公 里 。 澳 門 雖 由 一 個 半 島 和 兩 個 離 島 所 組 成 , 但 交 通 很 方 便 。 澳 門 半 島 與 凼 仔 島 之 間 于 1974 年 建 成 了 一 條 長 約 2570 米 的 跨 海 大 橋 , 1994 年 又 建 成 了 長 約 4414 米 的 第 二 條 跨 海 大 橋 ; 凼 仔 島 與 路 環(huán) 島 之 間 于 1969 年 填 海 鋪 就 了 一 條 長 約 2225 米 的 公 路 。 這 樣 , 原 來 隔 海 相 望 的 半 島 與 兩 個 離 島 就 連 成 了 一 體 。 澳 門 全 境 南 北 距 離 11.9 公 里 , 東 西 距 離 7 公 里 ; 常 住 人 口 和 非 常 住 人 口 合 計 約 45 萬 人 。
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
澳 門 位 于 東 亞 季 風 氣 候 區(qū) 。 冬 季 吹 來 自 北 方 大 陸 的 東 北 季 風 , 干 燥 寒 冷 ; 夏 季 吹 來 自 南 方 海 洋 的 東 南 季 風 和 西 南 季 風 , 溫 暖 潮 濕 。 不 同 季 風 的 控 制 及 其 交 替 , 便 形 成 了 自 然 季 節(jié) 的 變 化 。
澳 門 的 年 平 均 氣 溫 是 22.3 ℃ , 最 熱 是 7 月 , 月 平 均 氣 溫 28.6 ℃ ; 最 冷 是 1 月 , 月 平 均 氣 溫 14.5 ℃ 。
澳 門 的 雨 量 相 當 充 沛 , 平 均 年 降 雨 量 約 2030 毫 米 , 是 華 南 沿 海 多 雨 地 區(qū) 之 一 。
澳 門 半 島 狹 小 , 但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 變 化 多 端 。 東 望 洋 山 、 西 望 洋 山 、 柿 山 、 蓮 峰 山 、 螺 絲 山 、 青 洲 山 等 , 各 顯 姿 彩 , 是 澳 門 名 勝 風 景 點 。 柿 山 曾 被 辟 為 炮 臺 , 筑 有 堅 實 石 墻 , 仿 如 歐 洲 古 堡 , 氣 勢 雄 偉 , 后 被 辟 為 游 覽 區(qū) 。 登 臨 其 間 , 環(huán) 繞 一 周 , 可 俯 覽 全 澳 景 色 , 并 遠 眺 鄰 近 珠 海 風 光 。
西 望 洋 山 也 是 風 景 幽 雅 之 地 , 山 頂 聳 立 有 教 堂 和 主 教 府 。 從 南 西 灣 遠 眺 , 教 堂 等 建 筑 屹 立 于 山 峰 之 巔 , 巍 峨 壯 觀 ; 傍 晚 , 建 筑 物 背 光 而 立 , 像 剪 影 似 的 輪 廓 鑲 嵌 在 云 端 , 莊 嚴 秀 麗 。 山 頂 環(huán) 境 靜 謐 , 憑 欄 遠 眺 南 西 灣 一 帶 , 層 樓 幢 幢 , 南 海 滔 滔 , 碧 空 帆 影 , 大 橋 跨 海 , 風 光 旖 旎 。
風格多樣的建筑
澳 門 的 房 屋 建 筑 , 有 中 式 的 古 老 大 宅 , 也 有 西 洋 式 樓 房 ; 有 明 、 清 的 古 廟 , 也 有 歐 陸 式 的 古 雅 教 堂 ; 而 今 又 增 加 了 不 少 現(xiàn) 代 高 樓 大 廈 。 東 方 與 西 方 、 傳 統(tǒng) 與 現(xiàn) 代 的 建 筑 風 格 融 匯 并 存 , 使 這 座 海 港 城 市 別 具 情 調(diào) 。
凼 仔 和 路 環(huán) 兩 島 過 去 發(fā) 展 較 為 緩 慢 , 但 近 年 也 熱 鬧 起 來 。 尤 其 是 凼 仔 , 新 樓 矗 立 , 不 僅 有 國 際 機 場 , 還 有 大 學 、 酒 店 、 賽 馬 場 、 工 廠 及 住 宅 。 而 路 環(huán) 則 山 野 清 幽 , 田 疇 村 舍 分 布 各 處 , 頗 具 田 園 風 光 和 郊 區(qū) 野 趣 。 近 年 來 , 有 關 方 面 在 凼 仔 和 路 環(huán) 島 山 野 開 辟 了 步 行 徑 , 沿 徑 而 行 , 既 可 鍛 煉 身 體 , 認 識 花 草 樹 木 , 又 可 欣 賞 路 凼 風 光 , 接 觸 大 自 然 。 步 行 徑 風 光 最 優(yōu) 美 的 地 點 , 還 設 有 休 憩 公 園 、 觀 景 點 及 ? 望 臺 。 站 在 較 高 點 , 澳 門 全 島 , 甚 至 珠 海 橫 琴 島 一 帶 風 光 , 盡 收 眼 底 。
布局如花園城市
澳 門 雖 小 , 但 環(huán) 境 比 較 恬 靜 , 宛 若 花 園 城 市 。 澳 門 半 島 上 擁 有 多 座 花 園 , 讓 居 民 閑 來 游 覽 休 憩 。 其 中 白 鴿 巢 公 園 占 地 寬 廣 , 小 山 環(huán) 疊 , 古 木 蔥 蘢 , 花 草 遍 布 , 鳥 鳴 其 間 , 益 增 自 然 野 趣 ; 即 使 盛 暑 , 這 里 仍 是 碧 綠 的 清 涼 世 界 。 青 洲 鴨 涌 河 畔 的 紀 念 孫 中 山 市 政 公 園 , 是 澳 門 最 大 的 公 園 。 孫 中 山 是 中 國 的 革 命 先 行 者 , 曾 在 澳 門 行 醫(yī) 及 奔 走 革 命 。 園 門 立 有 孫 中 山 先 生 的 全 身 銅 像 。 園 中 興 建 亭 樓 、 人 工 湖 、 曲 橋 , 古 色 古 香 ; 還 有 游 泳 池 、 雀 鳥 天 地 、 健 康 徑 、 兒 童 游 樂 場 等 設 備 。 該 公 園 是 澳 門 半 島 最 美 、 最 大 的 郊 野 公 園 。 此 外 , 還 有 二 龍 喉 公 園 、 螺 絲 山 公 園 、 南 灣 花 園 、 盧 廉 若 公 園 、 得 勝 花 園 、 華 士 古 達 加 馬 公 園 等 , 各 具 特 色 。
澳 門 大 小 寺 廟 有 四 五 十 座 之 多 , 大 都 歷 史 逾 百 年 , 有 的 甚 至 超 過 500 年 , 均 可 作 為 澳 門 發(fā) 展 的 歷 史 見 證 。 它 們 的 存 在 , 點 綴 了 澳 門 風 光 。 被 稱 作 澳 門 “ 三 大 禪 院 ” 的 是 媽 祖 閣 、 普 濟 禪 院 和 蓮 峰 廟 。 其 中 蓮 峰 廟 是 澳 門 廟 宇 中 頗 有 代 表 性 的 建 筑 , 建 于 1592 年 , 至 今 已 有 400 多 年 歷 史 。 中 國 近 代 史 上 民 族 英 雄 林 則 徐 查 禁 鴉 片 , 于 1839 年 9 月 3 日 來 澳 巡 閱 , 曾 駐 節(jié) 蓮 峰 廟 , 廟 內(nèi) 現(xiàn) 還 保 留 了 林 則 徐 當 時 辦 公 的 亭 子 、 幾 案 。 1989 年 , 在 廟 前 曠 地 樹 立 林 則 徐 石 像 ; 1997 年 建 成 林 則 徐 紀 念 館 。
澳 門 地 方 雖 小 , 但 風 景 秀 麗 , 被 譽 為 “ 中 國 南 海 上 的 一 顆 寶 石 ” 。 1992 年 , 澳 門 8 個 社 團 聯(lián) 合 發(fā) 起 評 選 , 從 43 個 景 點 中 選 出 了 名 為 “ 鏡 海 長 虹 ” 、 “ 媽 閣 紫 煙 ” 、 “ 三 巴 圣 跡 ” 、 “ 普 濟 尋 幽 ” 、 “ 燈 塔 松 濤 ” 、 “ 廬 園 探 勝 ” 、 “ 龍 環(huán) 葡 韻 ” 、 “ 黑 沙 踏 浪 ” 的 “ 澳 門 八 景 ” , 廣 為 推 介 , 以 發(fā) 展 澳 門 的 旅 游 事 業(yè) 。
參考資料:
慶澳門回歸的資料
5000年前已有先民足跡] 澳門地區(qū)從近幾年的考古發(fā)掘,特別是十多年前及1995年在路環(huán)島黑沙的沙丘中發(fā)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jīng)鑒定,證實是四、五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qū)出土的同類文物,屬于同一文化系統(tǒng),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qū)勞動、生息。澳門、路環(huán)、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qū)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zhàn)國時期的陶器等1887年,葡萄牙與中國清政府在北京簽訂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迫使清政府允許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但該條約涉及的勘界問題經(jīng)多次會談一直無法達成協(xié)議。1928年,當《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第四次期滿時,中國國民黨政府曾照會葡萄牙政府,聲明中止該條約,并與葡萄牙政府簽訂了新的《中葡友好通商條約》。
你還了解澳門的哪些人情風俗、地理知識等
地理位置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毗鄰廣東省,與香港相距60公里,距離廣州145公里。本地時間比格林威治子午線時間早8小時。
面積
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已由19世紀的10.28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今日的 28.6 平方公里,面積約是香港的四十分之一、新加坡的二十三分之一。澳門包括澳門半島、?仔和路環(huán)兩個離島。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相連,南面分別由嘉樂庇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與?仔連接;至于?仔與路環(huán),則由全長2.2公里、6線行車的路?連貫公路相接。
人口
2007年第一季澳門居住人口估計為 531,4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581人。澳門半島北區(qū)更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區(qū)之一。
根據(jù)2006年中期人口統(tǒng)計的初步結(jié)果,8月19日澳門的居住人口中51.2% 為女性。在年齡組別方面,15.2% 為15歲或以下,77.7% 介于15到64歲,7%為65歲或以上。兩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均超過79歲。
2006年中期人口統(tǒng)計顯示,50.2萬居住人口中,中國籍居民占93.8%,葡國籍占1.7%及菲律賓籍占2%。 澳門的官方語文分別是中文及葡文。澳門以中文為日常用語的居住人口超過95%,而使用葡萄牙語的人口則為0.6%,其余人口使用英語、菲律賓語及其它語言。
根據(jù)2006年中期人口統(tǒng)計,在居澳時間方面,超過78%人口在澳門居住超過十年。至于出生地點,在澳門出生的居民占42.5%,在中國大陸出生的居民占約47.1%,在其它地方出生者為10.4%。
氣候
澳門的氣候炎熱而潮濕,全年溫差較大, 6月至9月的氣溫可高達攝氏30度以上, 11月至2月則可低至攝氏10度以下,但平均氣溫很少低于攝氏14度。每年的臺風季節(jié),澳門都有可能受到來自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熱帶系統(tǒng)影響。
澳門地理和人口
位置·范圍·分區(qū)·面積
澳門位于我國大陸東南部沿海,正當珠江口西岸。其經(jīng)緯度位置為:東經(jīng)113°32′47″、北緯22°11′51″.5(以半島東望洋山為準)。澳門東面與香港隔海相望,成犄角之勢,共扼珠江口的咽喉。西面與廣東省珠海市的灣仔一衣帶水,其間的濠江水道祇有一千多米寬。南面過內(nèi)、外十字門后便是浩瀚的南海。北邊以古老的砂堤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陸界長度祇有240米。
澳門東距香港僅61公里,北離廣州約105公里,這是直線距離;三地鼎足分立于珠江河口灣之外緣(見圖1.1)。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西江是它最長的主干。從澳門循西江上溯,可達肇慶、梧州等地,沿途物產(chǎn)豐富。珠江三角洲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不僅是華南、而且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qū)之一。澳門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中下游為腹地,與香港、廣州兩個大城市及珠海、深圳兩個經(jīng)濟特區(qū)為鄰,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其經(jīng)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更大的范圍來看,澳門在東亞的位置也很適中(見圖1.2)。它正當東南亞與東北亞航路的中繼點,東北離東京大約2800公里,西南距新加坡2600公里左右,東南至馬尼拉祇有1200公里。這樣適中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澳門在十六、十七世紀東西方貿(mào)易中的重要地位。
澳門地區(qū)包括澳門半島和凼仔、路環(huán)兩島(圖1.3)。南北距離11.8公里,東西距離4.4公里。范圍西起東經(jīng)113°34′47″,東至東經(jīng)113°35′20″,南起北緯22°06′40″,北至北緯22°13′01″。陸地總面積17.316平方公里。路環(huán)島面積最大,7.087平方公里;澳門半島次之,6.45平方公里;凼仔島最小,祇有3.779平方公里。①
澳門半島形如一靴,東北——西南走向。長軸線從東北的關閘至西南的媽閣嘴長約4公里,西北——東南走向的短軸線從沙梨頭海邊至友誼大馬路東方酒店長約2公里。其西側(cè)的狹窄河道(濠江)是內(nèi)港,東側(cè)面向珠江口的是外港。半島分布著澳門的市區(qū),是全澳的政 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絕大部分工商業(yè)和人口均集中于此。澳門半島又分為五個區(qū),各以該區(qū)內(nèi)的主要教堂命名(實際上它們原來是天主教會的堂區(qū))。各區(qū)名稱及面積(根據(jù)澳門地圖繪制暨地籍署1986年出版的一萬份一比例尺的澳門半島圖量出)如下:
花王堂區(qū)(圣安多尼堂區(qū)) 1.072平方公里
望德堂區(qū) 0.655平方公里
風順堂區(qū)(圣老愣佐堂區(qū)) 0.844平方公里
大堂堂區(qū) 1.055平方公里
花地瑪堂區(qū)2.424平方公里
花地瑪堂區(qū)在半島北部,面積最大,包括青洲、臺山、馬場、筷子基、望廈、黑沙灣等地及新口岸水塘。望德堂區(qū)在半島中部,面積最小,包括荷蘭園、塔石及松山(東望洋山)。花王堂區(qū)位于半島西側(cè),包括沙崗、新橋、沙梨頭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臺、白鴿巢花園均在此區(qū)內(nèi)。大堂區(qū)位于半島東南部,包括新口岸、南灣新填地、水坑尾以及新馬路和草堆街之間的狹長地段。風順堂區(qū)位于新馬路西南側(cè)的半島西南端,包括崗頂、下環(huán)、媽閣、西灣及南灣西段。
凼仔位于澳門半島之東南偏南方約2.5公里處,西面與珠海市小橫琴島隔海相距800至1,200米左右。凼仔島之南約2公里是路環(huán)島,有一條長約2,225米的路凼連貫公路相連,島西面是珠海市的大橫琴島,最窄處相距不到300米。由于過去交通不便,凼仔、路環(huán)兩個離島遲遲未有開發(fā),居民甚少。1974年,長約2,500米的澳凼大橋建成通車,遂將兩離島與澳門半島連成一體。近年凼仔北部發(fā)展較快,澳門最高學府——澳門大學(前東亞大學)——就設在這里,國際機場及深水港亦已分別在凼仔和路環(huán)興建,并加建長3,900米的第二條澳凼大橋,以連接國際機場,這必然會進一步帶動兩島的開發(fā)。
名稱之由來
澳門,又名濠鏡,或稱濠江,而葡萄牙人則稱之為Macau(中文譯為馬交,英文拼寫成Macao)。這些名稱都各有來歷。
濠鏡,本作蠔鏡,是澳門之本名。其得名是因為澳門半島東、西兩側(cè)各有環(huán)形海灣(后經(jīng)多次填海拓地,現(xiàn)在海岸線已漸趨平直),每當風平浪靜的月明之夜,海水泛著銀光,平滑如鏡,好像牡蠣外殼殼的內(nèi)壁一樣。澳門及其附近盛產(chǎn)牡蠣(廣州話叫作蠔),其殼的內(nèi)壁平滑光亮如鏡,人稱蠔鏡。澳門遂以此得名。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廣東新語》中寫道:“蠔鏡……去香山東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灣,海水環(huán)之。”②后因“蠔”字較粗俗,便將蠔鏡改作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記略》一書中說;“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環(huán)。二灣規(guī)圓如鏡,故曰濠鏡。”③該書作者之一印光任的詩句“月出濠開鏡,清光一海天。”吟詠出濠鏡月夜的美景。
濠鏡從前也有稱濠鏡澳(蠔鏡澳)的。《廣東新語》中對此已有清楚的說明;“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濱之灣環(huán)者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廣百馀里,諸番互市其中。嘉靖間,諸番以浪白遼遠,重賄當事求濠鏡為澳。”④可見,“澳”是明朝時對那些船祇停泊的海灣之稱謂,例如浪白澳、廣海澳、屯門澳、濠鏡澳等。當時,還有以香山澳總稱香山縣諸澳的習慣,但是后來諸澳廢,獨存濠鏡,故香山澳之名后又專指濠鏡。另外,由于澳門北灣實際上祇是一段河道,所以從濠鏡又引伸出濠江這一個別名。還有海鏡、鏡海、鏡湖等別名也都是從濠鏡演變而來的。
至于澳門之得名,則有兩種說法:“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或曰澳有南臺、北臺,兩山相對如門云。”⑤澳南四山即大、小橫琴及凼仔、路環(huán)四島,南臺山、北臺山則指媽閣山及蓮峰山。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總之,澳門之得名,是因為濠鏡成了“澳”,而且地形似“門”,故合稱“澳門”。由此看來,濠鏡之名出現(xiàn)在先,而澳門在后,但是到了清朝以后,澳門竟然成了通用名稱,而濠鏡這個本名卻反而成了別名。
對于葡人稱澳門為Macau的解釋,更是眾說紛紜,至今仍未有定論。一說葡萄牙人初到澳門時在今媽閣廟海濱停泊,詢問當?shù)鼐用瘢涿麨槟飲尳牵`以為是澳門的名稱。這種說法為西方人士普遍接受,中國著作也有不少持這種見解。另一種說法是它因澳門東北角海邊的馬蛟石而得名,但有人說這是穿鑿附會。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它實際上祇是閩語“舶口”二字的對音。
凼仔、路環(huán)兩個離島歷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不同的地名。《澳門記略》卷首之《海防屬總圖》中,在凼仔、路環(huán)二島上分別寫著凼仔、九澳山;但是該書《形勢篇》中關于搆成十字門之四島的描述,則將凼仔、路環(huán)稱為雞頸、九澳⑥。而根據(jù)當?shù)匾恍┪奈镉涊d,近二、三百年來,凼仔曾被稱為龍頭灣(廣州話讀“環(huán)”音)、潭仔、凼仔,路環(huán)則有過路環(huán)、路灣、鹽灶灣的名稱
澳門有哪些地理特色
地理位置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毗鄰廣東省,與香港相距60公里,距離廣州145公里。本地時間比格林威治子午線時間早8小時。
面積
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已由19世紀的10.28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今日的 28.6 平方公里,面積約是香港的四十分之一、新加坡的二十三分之一。澳門包括澳門半島、?仔和路環(huán)兩個離島。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相連,南面分別由嘉樂庇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與?仔連接;至于?仔與路環(huán),則由全長2.2公里、6線行車的路?連貫公路相接。
人口
2007年第一季澳門居住人口估計為 531,4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581人。澳門半島北區(qū)更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區(qū)之一。
根據(jù)2006年中期人口統(tǒng)計的初步結(jié)果,8月19日澳門的居住人口中51.2% 為女性。在年齡組別方面,15.2% 為15歲或以下,77.7% 介于15到64歲,7%為65歲或以上。兩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均超過79歲。
2006年中期人口統(tǒng)計顯示,50.2萬居住人口中,中國籍居民占93.8%,葡國籍占1.7%及菲律賓籍占2%。 澳門的官方語文分別是中文及葡文。澳門以中文為日常用語的居住人口超過95%,而使用葡萄牙語的人口則為0.6%,其余人口使用英語、菲律賓語及其它語言。
根據(jù)2006年中期人口統(tǒng)計,在居澳時間方面,超過78%人口在澳門居住超過十年。至于出生地點,在澳門出生的居民占42.5%,在中國大陸出生的居民占約47.1%,在其它地方出生者為10.4%。
氣候
澳門的氣候炎熱而潮濕,全年溫差較大, 6月至9月的氣溫可高達攝氏30度以上, 11月至2月則可低至攝氏10度以下,但平均氣溫很少低于攝氏14度。每年的臺風季節(jié),澳門都有可能受到來自南海及西北太平洋的熱帶系統(tǒng)影響。
位置·范圍·分區(qū)·面積
澳門位于我國大陸東南部沿海,正當珠江口西岸。其經(jīng)緯度位置為:東經(jīng)113°32′47〃、北緯22°11′51〃.5(以半島東望洋山為準)。澳門東面與香港隔海相望,成犄角之勢,共扼珠江口的咽喉。西面與廣東省珠海市的灣仔一衣帶水,其間的濠江水道只有一千多米寬。南面過內(nèi)、外十字門后便是浩瀚的南海。北邊以古老的砂堤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陸界長度只有240米。
澳門東距香港僅61公里,北離廣州約105公里,這是直線距離;三地鼎足分立于珠江河口灣之外緣(見圖1.1)。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西江是它最長的主干。從澳門循西江上溯,可達肇慶、梧州等地,沿途物產(chǎn)豐富。珠江三角洲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不僅是華南、而且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qū)之一。澳門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中下游為腹地,與香港、廣州兩個大城市及珠海、深圳兩個經(jīng)濟特區(qū)為鄰,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其經(jīng)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更大的范圍來看,澳門在東亞的位置也很適中(見圖1.2)。它正當東南亞與東北亞航路的中繼點,東北離東京大約2800公里,西南距新加坡2600公里左右,東南至馬尼拉只有1200公里。這樣適中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澳門在十六、十七世紀東西方貿(mào)易中的重要地位。
澳門地區(qū)包括澳門半島和凼仔、路環(huán)兩島(圖1.3)。南北距離11.8公里,東西距離4.4公里。范圍西起東經(jīng)113°34′47〃,東至東經(jīng)113°35′20〃,南起北緯22°06′40〃,北至北緯22°13′01〃。陸地總面積17.316平方公里。路環(huán)島面積最大,7.087平方公里;澳門半島次之,6.45平方公里;凼仔島最小,只有3.779平方公里。①
澳門半島形如一靴,東北——西南走向。長軸線從東北的關閘至西南的媽閣嘴長約4公里,西北——東南走向的短軸線從沙梨頭海邊至友誼大馬路東方酒店長約2公里。其西側(cè)的狹窄河道(濠江)是內(nèi)港,東側(cè)面向珠江口的是外港。半島分布著澳門的市區(qū),是全澳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絕大部分工商業(yè)和人口均集中于此。澳門半島又分為五個區(qū),各以該區(qū)內(nèi)的主要教堂命名(實際上它們原來是天主教會的堂區(qū))。各區(qū)名稱及面積(根據(jù)澳門地圖繪制暨地籍署1986年出版的一萬份一比例尺的澳門半島圖量出)如下:
花王堂區(qū)(圣安多尼堂區(qū)) 1.072平方公里
望德堂區(qū) 0.655平方公里
風順堂區(qū)(圣老愣佐堂區(qū)) 0.844平方公里
大堂堂區(qū) 1.055平方公里
花地瑪堂區(qū) 2.424平方公里
花地瑪堂區(qū)在半島北部,面積最大,包括青洲、臺山、馬場、筷子基、望廈、黑沙灣等地及新口岸水塘。望德堂區(qū)在半島中部,面積最小,包括荷蘭園、塔石及松山(東望洋山)。花王堂區(qū)位于半島西側(cè),包括沙崗、新橋、沙梨頭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臺、白鴿巢花園均在此區(qū)內(nèi)。大堂區(qū)位于半島東南部,包括新口岸、南灣新填地、水坑尾以及新馬路和草堆街之間的狹長地段。風順堂區(qū)位于新馬路西南側(cè)的半島西南端,包括崗頂、下環(huán)、媽閣、西灣及南灣西段。
凼仔位于澳門半島之東南偏南方約2.5公里處,西面與珠海市小橫琴島隔海相距800至1,200米左右。凼仔島之南約2公里是路環(huán)島,有一條長約2,225米的路凼連貫公路相連,島西面是珠海市的大橫琴島,最窄處相距不到300米。由于過去交通不便,凼仔、路環(huán)兩個離島遲遲未有開發(fā),居民甚少。1974年,長約2,500米的澳凼大橋建成通車,遂將兩離島與澳門半島連成一體。近年凼仔北部發(fā)展較快,澳門最高學府——澳門大學(前東亞大學)——就設在這里,國際機場及深水港亦已分別在凼仔和路環(huán)興建,并加建長3,900米的第二條澳凼大橋,以連接國際機場,這必然會進一步帶動兩島的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