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氹城有什么學校(城南那邊有什么學校)
本文目錄一覽:
澳門巴黎人酒店距離澳門科技大學多少公里
2.5公里。澳門巴黎人酒店距離澳門科技大學2.5公里,用時7分鐘,澳門巴黎人位澳門路氹城塡海區金光大道地段,以巴黎埃菲爾鐵塔一半的比例設計而成埃菲爾鐵塔作為地標。澳門科技大學,簡稱澳科大,成立于2000年,是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后成立的第一所大學,也是澳門本地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大學,現已位列兩岸四地最年輕的百強大學。
澳門是哪個國家的?
中國的
澳門(葡語Macau、英語Macao),簡稱“澳”,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位于中國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二島組成,陸地面積32.8平方公里。[1]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占領澳門。[2]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100多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澳門歷史城區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3]
澳門是一個國際自由港和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其著名的輕工業、旅游業、酒店業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成為全球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即牡蠣),因此后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于《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這個名字源于媽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當地人詢問這里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于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拼寫為Macao。
澳門地區的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最近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于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
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澳門先秦屬百越地。從秦帝國起就成為中國領土,屬南海郡。澳門古稱濠鏡澳,與廣州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越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
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廣州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廣州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杰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扎;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元代屬廣東道宣慰司廣州路,路治廣州,明代屬于廣州府,清朝后期前屬廣肇羅道廣州府,道治肇慶,府治廣州。
澳門半島之有大量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敗退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于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自此以后,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于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后代并不容易。直至16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后,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占領澳門。
1622年,荷蘭人攻打葡萄牙租借自明朝的澳門,被擊敗(澳門之戰)。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澳門自被葡萄牙侵占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于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占的,并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于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
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于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1999年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于中國。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于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自2015年12月20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同時廢止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為五星蓮花綠旗。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其長和寬之比為3:2。五顆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著國家的統一,象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含苞待放的蓮花是澳門居民喜愛的花種,既與澳門古稱“蓮島”,舊稱的“蓮花地”、“蓮花莖”、“蓮峰山”相關,又寓意澳門將來的興旺發展;三片花瓣表示澳門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附屬島嶼組成;大橋、海水反映著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底色象征著和平與安寧,寓意澳門四周是中國的領海。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上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以綠為底色。區徽中間是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周圍以中文書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下為澳門的葡文名“MACAU”。區徽圖案的含義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相同。
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堂區”作為行政區劃單位,澳門有七個堂區和一個無堂區劃分區域。但“堂區”并非正式的行政機構建置,不具法律地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北緯22°11',東經113°33')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隔海東望即是香港,北方的澳門半島連接廣東珠海,而南方則是氹仔、路環和路氹城所組成的大島,屬海島市,暫未有正式的名稱。[5]
境域
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已由19世紀的10.28平方千米逐步擴展至32.8平方千米(包含2009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準澳門填海造地360公頃合3.6平方千米的澳門新城區),面積約是華盛頓特區的1/6,新加坡的1/22、中國香港的1/34。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5]
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相連,南面分別由嘉樂庇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與氹(dàng)仔連接;至于氹仔與路環,則由全長2.2千米、6線行車的連貫公路相接。[5]
陸地部分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與廣東省陸界相連,界線包括:一是關閘澳門邊檢大樓段,即以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北側界線作為區域界線。二是關閘澳門邊檢大樓西側鴨涌河段,其中,從關閘澳門邊檢大樓地段西側與鴨涌河澳門一側堤岸交匯處起,沿鴨涌河至規劃的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珠海出入境大廳西南側邊線與鴨涌河澳門一側堤岸交匯處止,以鴨涌河澳門一側堤岸為界;鴨涌河其余河段以河道中心線為界。
海上部分將過去的習慣水域管理范圍明確確定為海域面積85平方千米。界線包括:一是內港段,即內港錨地以及內港航道北段。二是路氹航道段,即路氹航道(規劃)東邊界。三是澳門南部海域段,即橫琴島大窩山最南端所處緯線以北海域。四是澳門東部海域段,即以九洲港航道西側、崖13-1天然氣管道西側及澳門已開展管理活動的海域邊界為界。五是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段。六是澳門北部海域段,以等距離線法劃定兩地界線。
澳門存在前泥盆紀和泥盆紀地層,野外所見的沉積巖出露于路環島石排灣之南的半山公路上,呈狹長帶狀,氹仔北部出露有粘土質砂巖或泥質砂巖。澳門的第四系包括沖積層、海積層、殘坡積層、崩積物和人工堆積物等,大都位于地表,覆蓋于本區大部分基巖之上。[9]
澳門地區的巖漿巖廣泛分布,均屬侵入巖,內有中酸性巖、酸性巖和基性巖脈等多種巖石類型。澳門地區的脈巖類有偉晶巖、基性巖和石英脈等。包括澳門在內的整個區域,按地槽學說屬華南褶皺系的贛湘桂粵褶皺帶與東南沿海斷褶帶的交接地段,是一個以斷陷為主的山間洼地和三角洲盆地。大地水準測量表明,在地殼運動的垂向上,盆地及其兩側仍沿襲著斷裂繼承性活動及斷塊差異性升降為特征的新構造運動特點。[9]
地形地貌
澳門地貌類型由低丘陵和平地組成,地勢南高北低,澳門全區最低點為南海海平面,海拔0米,最高點為路環島塔石塘山(KoloaneAlto),海拔172.4米。[5][9]
澳門過去是廣東省中山市(古稱香山縣)南端的一個小島,屹立海中,與當代的離岸島嶼無異,其后由于西江的泥沙沖積,在澳門與大陸之間由于海水對流關系沖積成一道沙堤(蓮花莖,今關閘馬路),才與大陸相連接,成為一個半島。
在澳門半島有蓮花山、東望洋山、炮臺山、西望洋山和媽閣山,在氹仔島有觀音岸、大氹山(雞頸山)、小氹山,在路環島有九澳山、疊石塘山。澳門海岸線長達937.5千米,形成了南灣、東灣、淺灣、北灣、下灣(以上位于澳門半島)、大氹仔灣(氹仔)、九澳灣、竹灣、黑沙灣、荔枝灣(以上位于路環)等多處可供船只灣泊的地方。
澳門三面環海,一年中有兩次太陽直射,輻射強烈,蒸發旺盛,具有熱量豐富、水汽充足、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同時亦帶有熱帶氣候的特性,年平均氣溫約22.3℃,全年溫差變化在11~14℃。2007年全年平均氣溫為23.2℃。春、夏季潮濕多雨,秋、冬季的相對濕度較低且雨量較少。臺風季節為5-10月,以7-9月最為頻密。澳門北靠亞洲大陸,南臨熱帶海洋南海,既受到來自大陸的中高緯大氣環流影響,也受來自海洋的低緯大氣環流影響,所以冬夏季環流轉換明顯,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數據,2017年年底澳門總人口為65.31萬人,住戶數目為191500戶。[10][11][12]2017年的新生嬰兒共6529名,出生率為10.1‰,新生嬰兒性別比為107.5,女性占53.0%。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占10.5%,成年人口(15-64歲)的比重則下跌1.0%至76.7%,死亡率及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分別為3.3‰及2.4‰。[10]
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澳門總人口為67.96萬人,按季增加3.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31.74萬人,女性人口為36.22萬人。[13]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14]
民族
漢族居民占全區總人口的97%,葡萄牙籍(包括土生葡人)及菲律賓籍居民占3%。澳門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珠江三角洲。
就業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數據,2017年總體失業率為2.0%,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勞動力參與率(70.8%)及本地居民勞動力參與率(64.7%)分別下降1.5及0.5%。外地雇員共17.95萬人,其中28.5%從事酒店及飲食業。
澳門是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主要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澳門經濟規模不大,但外向度高,是中國兩個國際貿易自由港之一,貨物、資金、外匯、人員進出自由,亦是區內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具有單獨關稅區地位,與國際經濟聯系密切,更與歐盟及葡語國家有著傳統和特殊的關系。[16]
2016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為3394.472億澳門元[17],第二產業比重下跌,第三產業比重回升,第二產業占行業增加值總額的比重由2015年的7.8%下跌至2016年6.6%,第三產業的比重由92.2%上升至93.4%,其中博彩及博彩中介業的比重為47.2%,非博彩服務業的比重為46.2%。[18]
2017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錄得4042.0億澳門元,實質增長9.1%。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17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18年澳門經濟實質增長7.0%。2017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1.2%。2017年出口總額同比上升12.3%至112.8億澳門元,年入境旅客總數為3261.1萬人次。主要貿易伙伴包括有中國內地、歐盟、美國和中國香港等。
澳門新濠天地有周大福嗎
有。根據查詢澳門新濠天地官網顯示,澳門新濠天地二樓有周大福。新濠天地是澳門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的博彩旗艦計劃,位處澳門路氹城金光大道區域,毗鄰澳門科技大學。
澳門歷史資料
澳門歷史資料:
澳門先秦屬百越地,從秦帝國起就成為中國領土,屬南海郡。澳門古稱濠鏡澳,與廣州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越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
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廣州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廣州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杰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扎;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元代屬廣東道宣慰司廣州路,路治廣州,明代屬于廣州府,清朝后期前屬廣肇羅道廣州府,道治肇慶,府治廣州。
明代澳門屬廣東省香山縣轄地。1521年屯門海戰失利后,葡萄牙人轉往澳門地區尋找地盤。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水浸貨物”為借口,賄賂當時明朝的廣東提刑按察司巡視海道副使汪柏,獲準在澳門半島暫時居住。1557年,明朝在香山縣設提調備倭巡輯,俗稱守澳官衙門。葡人除向明朝廣東市舶司繳納船稅外,為鞏固其在澳門的地位,每年賄賂廣東海道副使五百兩白銀。
1571年,在廣州交易會,葡萄牙人按慣例賄賂海道副使500兩白銀之際,廣東布政使在場,翻譯祇好稱該賄賂為付給明國政府的“地租銀”,受賄官吏祇得由布政使上交“地租銀”到國庫。從此,葡萄牙人的賄賂變成地租。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于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擴展資料:
澳門地理位置:
澳門位于太平洋、南中國海沿岸,地處珠江口西岸,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北部與廣東珠海拱北相鄰,西部隔西江支流、內港及夾馬口水道與灣仔和橫琴,隔伶仃洋東望即是香港的大嶼山,南面與萬山群島相望。
澳門包括北部的澳門半島以及南部的離島區域。澳門的離島區域由氹仔、路氹城和路環和所組成的大島海島市。該島原為氹仔島和路環島,但在路氹連貫公路工程開始后,因為填海和西江水流帶來大量泥沙的關系,兩島之間的海床變得越來越淺,公路旁的土地亦越來越多。
澳門當局有見及此,便規劃填海工程,而所得出來的土地就是路氹城。另外,從2013年7月20日起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正式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所以也有人認為此1.1平方公里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屬于澳門。
古澳門地形基本上是丘陵地形,花崗巖地的質丘陵、臺地廣布,構成澳門地形主體。澳門的天然的平地很少,主要有半島中部、路環東南部及西南部的海積層;氹仔大小潭山之間連島沙洲;以及古時澳門島與大陸相連造成半島的蓮花莖。始于1863年的填海工程,則是主要為澳門提供平地地段的來源。填海工程使現今澳門的輪廓與數百年前大為改變,亦使海岸線趨于平直工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