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大貧困縣排行榜2025近期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2
2022-12-14
長津湖我們明明輸了為什么還說勝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主要進行了五場大戰役。長津湖戰役就是“第二次大戰役”中,東線最核心的戰役。長津湖之戰,發生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我軍參戰部隊第9兵團剛剛入朝,約15萬人。“聯合國軍”的參戰部隊主要是美軍陸戰一師、步兵三師、步兵七師,接近6萬人,另外還有李承晚的一軍團,英國特遣隊等,累計軍力約10萬人。
這場戰役打得非常艱苦,非常悲壯,志愿軍既要與美軍精銳部隊作戰,又面臨極寒天氣的煎熬,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后雙方都總結了傷亡情況,志愿軍第9兵團戰斗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余人,合計約5.2萬人;美軍戰斗傷亡10495人,非戰斗傷亡7338人(主要也是凍傷),合計約17800余人。盡管不同統計有些出入,但總體來看,我軍與美軍的戰損比大概是3:1,于是有一種觀點認為,我軍傷亡這么嚴重,而美軍也大部分安全撤走了,說長津湖戰役打贏了有點牽強,要說勝了,也是“用人命填出來的勝利”。
這種說法是不妥的。判斷一場戰役,其勝負必須以作戰目標是否實現為唯一標準,至于投入兵力多寡、人員損傷、彈藥消耗等具體指標都只是勝負大小的評估指標而已。
首先,長津湖戰役粉碎了美軍飲馬鴨綠江的企圖,迫使美軍、南朝鮮軍隊從海上撤走,會同西線一舉扭轉了抗美援朝戰場態勢,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從這個作戰結果和意義來看,長津湖戰役無疑是一場重大勝利。
當時,美軍統領麥克阿瑟向全軍做出了“圣誕節前,全軍開到鴨綠江邊,結束戰爭”的承諾,美軍分成東西兩線,成鉗形北進,而我軍也做出了東西兩線分別伏擊殲敵的軍事部署。
我軍參與東線作戰的第九兵團,在接到進入朝鮮戰場的調令之前,還駐扎在東南沿海,準備跨過海峽解放臺灣。1950年10月,司令員宋時輪奉命帶領九兵團快速北上入朝,在冰天雪地里完成戰略穿插,占領了伏擊要點。11月27日黃昏時分,在冰天雪地里已經隱蔽守候了六晝夜的第9兵團向“聯合國軍”陣地發起猛烈突襲。當夜,就將美陸戰第1師全部和步兵第7師一部,分割包圍在柳潭里、下碣隅里和新興里等幾個點上。經過艱苦卓絕的作戰,殲滅了大量敵人,并迫使他們從海上撤逃到三八線以南,從而徹底粉碎了美軍一個月內將戰火推到鴨綠江邊的圖謀。而長津湖之戰結束后僅10天,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就勝利結束。對此,美國前總統胡佛承認:“美國在朝鮮被共產黨中國擊敗了”。而美聯社則痛心疾首地表示:這是美軍歷史上“最丟臉的失敗”,“最黑暗的歲月”。
毛澤東主席評價更直接肯定了長津湖之戰的偉大意義,他說,“志愿軍第九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
第二,在長津湖戰役中,志愿軍發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克服了異常艱苦的戰場環境,重創美軍王牌陸戰一師,創造了我軍軍史上唯一成建制全殲美軍一個團的光輝戰例,極大打擊了“聯合國軍”尤其是美軍的氣焰。
陸戰1師是美軍的老牌勁旅,打過瓜島、沖繩等戰役,第7步兵師是麥克阿瑟遠東司令部的戰略預備隊,可以說都是驕橫一時。如果說志愿軍人數稍微占優,但在武器裝備上差的不是幾個檔次的問題。九兵團的主要武器為手榴彈、機槍和步槍等,再加上少量迫擊炮,而美軍不但有坦克、火炮等地面重型武器,還有強大的空中火力支持,海上還有航母編隊。以美陸戰1師為例,共裝備了150輛坦克,200多門各類火炮,各類車輛共計1400輛,平均10余人一輛車。其實更大的敵人是當時的朝鮮北部遭遇了1888年以來最寒冷的天氣,這是敵我雙方“共同的敵人”,但對于后勤保障充足、御寒物資更加精良的美軍來說,挑戰相對要輕得多。在零下四十度的嚴寒中,我們志愿軍戰士的槍管凍得變形,槍栓、手雷拉環都很難拉開。在伏擊美軍的陣地上,僅凍成冰雕的連隊就有三個!由于后勤乏力,許多志愿軍指戰員還要忍著饑餓,與敵人浴血奮戰。
但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硬是發揚“靈活穿插”的機動優勢,其中志愿軍第27軍集中兩個師兵力全殲了美軍第7師第31團“北極熊團”,徹底摧毀這支未嘗敗績的部隊。為了截住美軍的退路,20軍的一名連長楊根思抱著最后一個炸藥包沖過去跟美軍同歸于盡,以自己的生命守住了陣地。像楊根思這樣的戰斗英雄,整個東線戰場還有不少。比如,20軍、27軍先后三次組織敢死隊炸水門橋,最后美軍不得不派出40輛坦克防守,但志愿軍硬是突破了槍林彈雨,將每個橋墩都炸毀了——因為每個橋墩有專門的敢死隊負責。在最后追擊戰當中,志愿軍由于凍傷甚多戰斗力大打折扣,但美軍還是選擇向南潰逃。有的美國軍官事后也反思,“我們為什么當時不反擊呢?”這只能說志愿軍官兵“不怕死、敢拼命”的作戰意志深深震撼了美軍,致使他們已經毫無斗志了。
第三,實力是贏得尊重的最好方式。長津湖之戰,讓美國人認識到了中國軍人精湛的作戰素養,頑強的戰斗精神,以及背后所體現的新中國的嶄新面貌和強大氣勢,直到今天我們也時常能感受到志愿軍為我們國家、為中華民族爭得的尊嚴,為大國博弈撐起的精神支柱。
《漫長的戰斗: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曾記載慘烈的一幕:“中國軍人渾身掛滿冰凌,還在頑強地沖鋒。中國軍人唯一的防凍措施,不過是用豬油和牛羊板油把腳糊住以防凍傷,但他們卻展現了人類戰爭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勇氣和意志力。”
麥克阿瑟十分狂妄,但在他的鉗形攻勢失敗后,不得不承認“在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全新的戰爭。”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在評價長津湖戰役的意義時指出“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而在第二次戰役勝利之后,美國開始尋求停火談判。這也正如毛主席所講的:“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就是被逼不得已了。”
當然,長津湖之戰也讓中國軍隊認識到了現代戰爭的新特點和自身的差距。特別是在我們將水門橋炸得連橋墩都不完整的情況下,美軍委托日本三菱重工居然三天之內造好了鋼結構,并用重型運輸機空投到千里之外的長津湖地區。而美陸戰一師借助最后組裝的水門大橋,完成了一萬多人與一千多輛坦克車輛的撤離。這也是我們未能擴大戰果的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