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近三年在四川錄取分數線(含2021-2023最低分)
14
2022-10-25
重慶人口數量2022年統計(重慶人口總數2022)
3月18日,重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聯合發布《2021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21年,重慶yi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經濟發展保持良好態勢,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公報》顯示,重慶在促進人口聚集上取得了不少進展。2021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212.43萬人,比上年增加3.5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0.32%,比上年提高0.86個百分點。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12.56萬人,比上年下降1.2%;市外外來人口222.77萬人,比上年增長1.6%。農民工返鄉創業效果凸顯,全市農民工總量756.3萬人,比上年增長2.7%。其中,外出農民工513.6萬人,下降1.7%;本地農民工242.7萬人,增長13.4%。
城市化的本質是人口和經濟的聚集,人口和經濟是構成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變量。重慶要抓住我國人口和經濟的新一輪布局調整的機會,進一步推動人口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促進城市能級的進一步提升。
一、我國“人口西進”下的重慶發展
重慶的發展,得益于歷史上湖廣填四川、抗戰時期眾多機構和工廠內遷、“大三線”建設等時期的“人口西進”,在經濟和城市建設上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當前我國隨著新發展格局的推進,深居內陸的中國西部正日益成為開放高地和發展高地,對人口的集聚能力越來越強,近年來正呈現出新一輪的“人口西進”熱潮,這是有利于重慶發展的一大機遇。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2020的十年間,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高達3.76億人,增長將近70%。跨省流動的人口,主要流向了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其中流入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分別為9181萬人、1880萬人、955萬人、468萬人,西部在我國四大板塊的人口流入量中排名第二。
據統計,西部的重慶、成都、西安三大重點城市,在“七普”期間人口增量分別為320.8萬人、581.9萬人、448.5萬人,增量排名分別為全國各大城市第7名、第3名、第4名。由此可見,西部地區以大都市為核心,吸引人口流入的能力在近十年以來顯著增強。這種人口集聚趨勢與當地經濟發展也是同頻共振的,2021年重慶GDP距離3萬億僅差約2000億元,成都GDP接近2萬億元,西安站穩1萬億元,西部各大都市經濟實力都不俗。
這背后是我國西部和沿海的發展差距正在越來越小的大趨勢。2000年,貴州和重慶的人均GDP分別是上海的9%和21%,而到了2021年,貴州的人均GDP已經相當于上海的29%,重慶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上海的50%。二十年來,中國廣袤的西部隨著開放通道的布局,以及全球互聯網、云計算等數字經濟領域的蓬勃發展,沿海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得海岸線的地利之便的優勢正在逐漸被追平。中國西部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正越來越現代化,在促進全國的高質量發展上正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過程中,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兩中心兩地”建設,成渝雙核的人口吸引力正在越來越強,而大量的外來高素質人口,也支撐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高質量發展。在百度地圖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中,2021年度全國城市人口吸引力TOP10為:深圳、廣州、北京、上海、東莞、蘇州、成都、杭州、重慶、佛山,成渝雙核城市均位列全國城市人口吸引力十強榜單。值得注意的是,十強城市均位于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地區,這進一步說明了成渝地區的“第四極”的地位。
《公報》顯示,重慶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經濟總量邁上2.7萬億元臺階,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6879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比上年增長9.7%。產業發展韌性增強,汽車產業和電子產業分別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和2.8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8.1%。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獲批啟動實施,成渝中線、鄭萬高鐵重慶段、渝西高鐵、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川渝電網一體化等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經濟向好,收入提高,使得重慶對人口、人才的吸引力持續向好。這可以從兩方面指標可以看出來。一是總量指標持續向好。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增加3.5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0%。二是外出農民工數目在下降。外出農民工513.6萬人,下降1.7%;本地農民工242.7萬人,增長13.4%,說明重慶留住本地勞動力的能力也在增強。
這種吸引力,對保證重慶在2021年常住人口增量在四大直轄市中排名第一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的常住人口數分別為2088.6、2489.93、1373、3212.43萬人,較2020年分別增長-0.4、1.07、-13.6、3.5萬人,在2021年全國也僅增長了48萬人的大背景下,重慶還能增加3.5萬人確實不易。須知,重慶2021年人口出生率為6.49‰,死亡率為8.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5‰,本地人口已然是負增長,必定是吸引了不少外來人口,才實現了常住人口的正增長。
可以作為印證的是,2019-2021三年的北、上、廣、深、漢、渝、寧等7市地鐵客流量數據中,重慶2021年的地鐵客流量是2019年的105.3%,是七大城市中增幅僅次于深圳的,地鐵的客流量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重慶的人口數量和就業數量在克服2020年yi情困難后,是發展得不錯的,還有所增長。
二、思考和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重視外來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的引入。重慶2021年末常住人口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到了17.75%,無疑是深度老齡化社會。這也是全國普遍現象,按“七普”數據,除三沙市之外的33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149個市已經進入了深度老齡化,其中要屬東北地區、成渝城市群、黃河中下游、中部地區、長三角最為集中。而重慶從2011年至2021年,十年間常住人口增加了291.9萬人,在四個直轄市中增量第一。
正是有了這一外來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流入的紅利,重慶才能在面臨深度老齡化社會時更加從容。所以要構建好人才、人口聚集所需要的朋友圈、創意咖啡館、網紅圖書館、醫療和教育服務等,以及以優質服務和高度誠意對外來人才“拴心留人”的用才留才文化,促進外來人口在重慶能留得住、發展得好。
二是要進一步提升收入水平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數據分析公司愛思唯爾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從2016年至2020年,深圳的科研人員數量增長幅度最大,復合年增長率達到了34.1%,在中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這是深圳在科創+人才雙輪驅動下構建的城市特色。重慶作為以制造業為重要特色的城市,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重慶市979.15萬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制造業從業人數為212.2萬人(占21.67%),仍較上海(從業249.5萬人)、深圳(從業418萬人)、蘇州(從業414萬人)為弱,可見重慶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行業領域的人才規模和結構需要不斷努力提升。
此外,重慶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比上年增長9.7%,增幅可觀。但在全國并不算高,比如上海和北京這兩大強一線城市的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國處于絕對領先位置(分別達到78027、75002元),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高薪企業。北京是央企總部、大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大型民企總部聚集地,而上海的大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總部經濟國際化水平最高。
重慶要進一步通過外向型經濟、創新驅動、大數據智能化戰略等集聚總部資源、高端資源、高薪崗位。同時學習美國加州奧克蘭以遠低于舊金山和圣何塞的房價和承接大量硅谷新興產業優勢,人才吸引力越來越強的經驗,在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等重點區域提供與北上廣深接近的薪酬水平和“雙創條件”、發展機會的同時,商品房房價只相當于這些東部發達地區的幾分之一,這種高性價比對吸引高端人才特別是年輕高端人才是巨大的優勢。同時,統籌考慮吸引市外人口回流、外來人口落戶及“兩群”人口轉移、應對老齡化挑戰等工作,通過發展雙創教育、職業教育、老年人再就業等,普惠均衡地增加各區域、各階層人士收入,對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是有力助力。
三是要適時合理推出新生人口獎勵。長三角在人口出生率上普遍不樂觀,比如2021年江蘇常住人口出生率為5.65‰,死亡率為6.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1.12‰。而與之相比,2021年廣東人口出生率高達9.35‰,相當于江蘇的1.65倍,廣東出生人口達到了118.31萬人,占全國的11.1%,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出生人口超100萬的省份。由此可見,廣東不但是經濟第一大省,在出生人口這個經濟潛力的重要指標上是頗具優勢的。重慶2021年人口出生率為6.4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5‰,進一步穩住和提升人口出生率是一項重要工作。重慶可在加強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孕產婦保護、提升年輕人的婚育意愿等方面積極研究政策,加強政策的前瞻性和精準性,為未來相關政策的出來做好相關準備和鋪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