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十大標志性建筑2025年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5
2022-12-08
寒食節是什么意思 寒食節的含義是什么
導語:在我國,每個月都有一些節日,有些節日是我們了解得比較少的。馬上就4月份了,4月的節日有愚人節、清明節、寒食節等等。有些朋友第一次聽說寒食節,不清楚寒食節是什么意思?寒食節的含義是什么?接下去小編帶大家來學習下吧,漲知識的節奏。
寒食節是什么意思
寒食節
寒食節意思是指在這天,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因此這個節日得名寒食節。
每年四月三日或四日,即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中國人傳統的寒食節。過去,人們在寒食節期間都不舉火,吃冷食。最早寒食節可持續一個月,后來慢慢縮短成了三天?,F在,人們再也不習慣吃冷食了。但作為一種傳統的社會習俗,特別是在中國的農村,這個節日保留到了今天。現在。只有一些農村人還每年習慣過寒食節。
這一傳統節日從古代傳了下來。直到大約300年前的清朝,寒食節才被清明節所代替,現在清明節已成為人們祭祀祖先的一個重要日子。通常人們在寒食節這天做好準備,以便第二天到墓地祭祀死去的親人。每年,學生們通常在寒食節做好準備,第二天到烈士陵園為革命先烈敬獻花圈。
由于寒食節正好與清明節緊挨著,所以它不僅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還是一個慶祝春天來臨、外出野餐的13子。由于春天來臨,大自然復蘇,楊柳返青,萬物清新潔凈、鮮明。
寒食節圖
寒食節歷史溯源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
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圖片
寒食節的習俗
食麥粥、子推蒸餅
麥粥是塞食的傳統節食,王仁興先生稱:”在中國古代飲食史上,麥粥是中國人的主食處于粒食階段的品種之一。禁煙斷火日以麥粥為主要的節日食品,既是上古飲食風俗的痕跡,也是中國傳統飲食風俗具有延續性的生動例證。”唐代的塞食粥有楊花粥、場粥等花色品種。子推蒸餅即是漢代的棗糕,漢代崔皇《四民月令》稱:"寒食以面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日棗糕?!?/p>
祭祖掃墓
祭祖掃墓是重要的寒食節的習俗。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藍行。
踏青
踏青是常見的寒食節習俗。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打秋干
寒食節的習俗,清明之日,時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綠,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因此,人們不僅踏青旅游,而且要進行蕩秋千、拔河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使節日充滿了春天的歡樂。寒食、清明期間,唐長安盛行打秋千等體育活動。打秋千據說是為了預防塞食日冷餐傷身。這是春日最受婦女們歡迎的活動。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萬歲”,祝人長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