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禁一線品牌排行榜2025年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2
2022-12-08
依法治國是十幾大提出的(依法治國方針什么時候提出寫入憲法的)
依法治國是十幾大提出的?
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方針什么時候提出寫入憲法的
依法治國的方針是1999年憲法修正案寫入憲法的。 根據《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十三條規定:憲法第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其作為憲法的第五條第一款。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國方略的重大轉變。
一、 中國共產黨對依法治國的探索過程
《荀子·君道篇》說:“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對依法治理的研究,從黨成立初期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始,就一直對法治進行孜孜不倦的探索,總體上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革命根據地時期至新中國成立
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對依法治國進行探索的開始階段,法制建設從無到有、從分散到較為系統,時間是從土地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制定了共17條內容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的合法地位、性質以及任務。這是當時最重要的法律文件,是第一部以法律形式確認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地位的憲法,極大地團結了廣大勞苦大眾,對消滅封建勢力,趕走帝國主義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法制建設進一步發展,陜甘寧邊區出臺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這是邊區的根本法。解放戰爭時期,法制建設繼續深入,1948年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徹底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翻身作主獲得了土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法制建設雖然簡單甚至比較粗糙,但是,這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重視法制建設的先進性政黨,在任何時期包括戰爭時期,哪怕處于被圍剿的情況下,依然探索運用法律作武器,勇于承擔救國救民的歷史使命。
2.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
這一時期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重要成就而又遭遇挫折的時期,時間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國民黨的《六法全書》,開始建立人民法制。這一時期法制建設以毛澤東同志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為指導思想,成就顯著。1950年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封建婚姻制度。同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1952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這一時期法律建設的最大成就是,制定頒布了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1949年到1957年,頒布了大約900多部法律法規,初步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法律制度。
3.改革開放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
這是中國共產黨確立依法治國方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的時期,時間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鄧小平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黨中央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此相適應,我國法制工作也進入新階段。遵循憲法原則,加快了經濟立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等進一步完善,有關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對外開放的法律不斷健全。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標志著黨在治國理政方式上實現了根本改變,不再主要依靠政策等行政手段,而是主要依靠法律手段,中國正式走上了依法治國的道路。
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時期
這一時期是依法治國進一步深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階段,時間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始至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第一次在中央全會上專門研究依法治國的會議。在黨的十八大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部署,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之后,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此,中國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新階段。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法治思想,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會議明確了*****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意味著黨對法治的重視達到新的高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進入新的階段。
二、依法治國的中國經驗
通過梳理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歷程,我們對這一過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顯著成就,我們可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獨有的特征和優勢,是一條發展中國家走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有以下幾方面的實踐經驗值得總結。
1.應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法治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實現了自上而下推動全面依法治國與自下而上的基層法治創新相結合。這種領導體制使各種改革措施較少受到社會多元力量、現實復雜利益的牽絆鉗制,能夠既加快實現法治建設目標,及時取得法治改革成果,又使基層的實踐創新與頂層設計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發展。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是支持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關鍵。
2.堅持走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經驗總結得出的必然結論。我們黨對依法治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探索也貫穿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部歷程。國情決定我們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而不是什么別的法治道路,絕不是西方資本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背后有自己的政治邏輯和政治立場。我們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采用司法獨立、三權分立的西方資本主義法治。我們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國情決定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而要走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的路子。在依法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注重情、理、法的統一。
3.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力量,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當今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時代,人民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國家治理的主人,通過法治方式實現當家作主,以法治方式治理國家。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也在法治中自我管理、自主發展。
4.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法律不僅僅是刻在石碑和銅表上的法律,更是銘刻在人民心中的法律。法治不僅表現在規則條文、制度機構層面,也表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層面。現在大家都有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依法治國開始越來越有中國味道。我們的依法治國彰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弘揚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倡導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貫徹德主刑輔、德法共治的治國要略,踐行嚴以治官、寬以養民的施政方針。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學習古圣先賢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賦予中華傳統法治文明新的時代內涵,使中華傳統法治文明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做到以史為鑒。
5.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所以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同中國古代幾千年治國理政的經驗總結有關,也同挖掘和汲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華有關。*****總書記明確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這些重要論斷和由此形成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理論,傳承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經驗,豐富和發展了國家治理理論。
6.注重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依法治國是一種構建型法治,通過科學合理規劃,有領導、有步驟、有計劃地連續進行,逐步推進。從立法、司法、執法,到普法教育宣傳,到司法改革等每個法治環節,從中央到地方、到基層,處處體現出這種理性主義的構建態度。所有改革都有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先試點再逐步推開,有效防范了司法改革中的風險,保證法治在工作大局中積極穩妥地推進,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等各項工作可以統籌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