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好看耽美小說排行榜2025近期排名前十名分析
10
2022-10-24
虎門銷煙是哪一年哪一月哪日(虎門銷煙歷史事件)
18世紀中葉,為了扭轉貿易逆差、攫取暴利,所謂的西方“文明人”竟然將殺人不見血的鴉片大量傾銷中國。鴉片的輸入,給英國帶來的是巨大利潤,給中國帶來的卻是無窮災難。一旦吸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眼垂淚,鼻出涕,一息奄奄,死相繼”。短短數十年,鴉片煙土迅速蔓延神州大地,直接危及中華民族生死存亡。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痛陳鴉片危害,“若由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之后,中原幾無可御敵之兵,且無可充餉之銀。”
林則徐奉旨赴廣東查禁鴉片,他1939年1月8日從北京出發(fā),日夜兼程,于3月10日抵達廣州,即會同兩廣總督鄧廷禎、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緝拿煙販,整頓海防,勒令外商呈繳鴉片,并鄭重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在林則徐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打擊下,英國駐華商務監(jiān)督查理·義律被迫答應呈繳20283箱鴉片。
林則徐原打算將鴉片運往北京,經道光帝驗明后再燒毀,后因路程遙遠,運費很重,又恐路上偷漏抽換,道光帝要求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如何銷毀鴉片?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期內采用火燒,即用鴉片拌上桐油,用火焚化,然而燒過之后,殘膏余瀝滲入泥中,掘地取土,仍可十得二三。在虎門,林則徐集思廣益,想出挖池浸化之法:在鎮(zhèn)口村碼頭旁挑挖了兩個長寬15丈余尺的方形大池,池底平鋪石板,四周欄樁釘板,前設一涵洞,后通一水溝。先由水溝車水入池,后撒鹽成鹵。鴉片開箱過秤后,均切成四瓣,拋入池中,泡浸半日,再將一筐筐燒透了的石灰倒下去,頃刻之間,便如湯沸。雇用的民工站在跳板上,手拿著鐵鋤木耙,反復翻攪,務使盡化。等到退潮之時,開啟涵洞,讓所有殘渣污水隨潮入海。從1839年6月3日至25日,短短23天共銷化英美鴉片2376254斤。
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大規(guī)模禁毒壯舉,揭開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的序幕,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氣節(jié)、智慧和精神力量,毛澤東曾精辟地指出:“我們的民主革命……從林則徐算起,一直革了100多年。”
虎門大戰(zhàn)鑄英魂
威遠炮臺舊址
虎門之戰(zhàn)
現在,我們來到了鴉片戰(zhàn)爭古戰(zhàn)場——威遠炮臺。大家知道,虎門扼守珠江出海口,是捍衛(wèi)省城廣州的重要屏障。為加強虎門防御,1834年道光帝將關天培從江蘇派到廣東,擔任廣東水師提督一職。關天培,江蘇淮安人,行伍出身。他一到廣東后即著力加強虎門炮臺的建設,使虎門炮臺的防御由“點”到“面”、從“平面”到“立體”,成為鴉片戰(zhàn)爭前整個中國沿海規(guī)模最大、設施最完善、防御最堅固的海防要塞。
1841年2月26日清晨,悲壯的虎門保衛(wèi)戰(zhàn)打響了。開戰(zhàn)前一刻,英軍下達最后通牒,要求虎門守軍放棄抵抗,被關天培斷然拒絕。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軍事將領,關天培深知敵我實力懸殊,抱定以死報國的決心,將自己脫落的牙齒和一縷頭發(fā)派人送回江蘇淮安老家,以“絕生還之望”,并將自己積蓄的銀兩拿出來饋贈守臺官兵,鼓勵他們英勇御敵。戰(zhàn)斗中,關天培身先士卒,登上靖遠炮臺指揮作戰(zhàn),親手燃放大炮轟擊敵艦。盡管炮臺一片火海焦土,盡管關天培負傷數余處,鮮血染透了衣甲,但他仍然屹立臺上,怒目圓睜,奮力殺敵。隨從孫長慶見事危急,想把關天培背出陣地,關天培不許,并捧出提督大印交給孫長慶,命其突圍。突然,一發(fā)炮彈當胸而至,關天培壯烈殉國。死時,雙目不閉,怒視英夷,雙手拄刀,巍然屹立。英軍占領炮臺后,眼見凜然不可侵犯的關天培,從心里發(fā)出由衷的欽佩,稱他為“最杰出的元帥”,并鳴槍致敬。虎門炮臺失陷的第二天,關天培殉國的噩耗傳到廣州,林則徐悲憤地寫下了一幅挽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jié),歸魂相送面如生。
虎門之戰(zhàn)雖然失敗了,但是關天培與愛國將士們不畏強敵,舍生忘死,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鑄就了永不泯滅的虎門魂!民族魂!
節(jié)馬精神永流傳
節(jié)馬碑
沙角之戰(zhàn)。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我要講述的節(jié)馬碑。它黑色云石質地,是1862年虎門水師官兵制作,由《節(jié)馬圖》和碑文《節(jié)馬行》兩部分構成。《節(jié)馬圖》呈現的戰(zhàn)馬,昂首提蹄,怒目疾視,肋骨突起,形神兼?zhèn)洹!豆?jié)馬行》則記載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沙角守將陳連陞戰(zhàn)馬的故事。
陳連陞,湖北鶴峰縣人,土家族,行伍出身,歷任都司、游擊、參將、副將,1840年7月調守沙角炮臺。1841年1月7日,英國侵華海軍司令伯麥率7艘軍艦、1461人,突襲沙角炮臺,用62門大炮輪番轟擊。守將陳連陞率兵600余人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腹背受敵和武器落后,以身殉國,他的兒子陳舉鵬以及大部分官兵也血酒疆場。
沙角之戰(zhàn)后,英軍強行占領香港島,陳連陞的戰(zhàn)馬也被英軍擄至香港。英軍喂它,它不吃;走近它,就揚蹄踢擊,騎上它,它就嘶叫,非把騎它的英兵摔下不可;英軍惱羞成怒,用刀砍,戰(zhàn)馬也不屈服。英軍用盡“剛柔”之法,也無法馴服戰(zhàn)馬,只好把它放在香港的山中。它立于山上,草也不吃,每天朝著沙灘北面悲鳴嘶叫。戰(zhàn)馬的嘶叫聲驚動了香港的華人,很多人都來圍觀。當地的華人深表同情,憐愛地拿東西喂它,可是,一定要捧起來,它才吃,若放在地上,它就昂首而去。每當圍觀的香港同胞指著它說是陳連陞的戰(zhàn)馬,它涔涔淚下。如果招呼它,說能把它帶回虎門沙角,戰(zhàn)馬則搖尾相隨。但是,英軍始終不肯放它。這匹馬最終于1842年5月餓死在香港。
陳連陞的戰(zhàn)馬成為一匹流芳百世的節(jié)馬,它呈現的是一種精神、固守的是一種氣節(jié),這是馬的圖騰,更是人的圖騰。馬無“節(jié)”將隨人仰俯,人無“節(jié)”必屈膝折腰。一個人要行得端,站得直,光有血肉之軀還不夠,還必須有點硬骨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