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腹帶十大品牌排行榜2025年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1
2025-03-04
比利時巧克力品牌排行,比利時巧克力三大品牌(附2024年最新排名前十榜單)
即使到了今天,知名的巧克力也大都來自國外品牌,為什么?因為我們不產可可。
巧克力的崛起
可可樹種植能追溯到瑪雅人,但是其實多久都沒關系,你只要知道是北美那地方最開始大規模種植就可以了。然后美洲大陸被發現,歐洲殖民者把當時的巧克力——說不好是怎么做的,可能就是可可豆磨成粉烤一下再攢成球,帶到了西班牙的皇室,不知道當時貴族的嘴是什么口味,覺得這東西好吃,就發展成了當時的奢侈品,慢慢地就擴散到了全歐洲,巧克力就這么火起來了。
一開始巧克力就是純可可,隨著普及范圍的擴大,逐漸加了糖和牛奶,演變成了最火的牛奶巧克力,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味容忍度的變化,逐漸倒退回去,也就是現在說的黑巧克力。
隨著工業和技術的發展,又誕生了代可可脂
可可脂是制作巧克力和可可粉過程中自可可豆抽取的天然食用油,代可可脂是一類能迅速熔化的人造硬脂,價格自然比可可脂便宜,但是沒有可可脂健康。這也就把巧克力分成了低端和高端兩條不同的線路,以代可可脂冒充可可脂的行為也被法律所禁止。
現在的黑巧克力,都會標識出來濃度,98%,95%,90%等等,如果你有幸嘗一嘗98%的,你就知道味同嚼蠟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了。通常牛奶般絲滑的怎么也得是90%以下的。
最后我們來說一說重點,說到巧克力,很少有國家能像瑞士和比利時這樣出名
盡管這兩個國家都不是自己種植可可的國家!
這兩個國家名字的巧克力一般有一定的質量保證,原因還是歸結于巧克力制造發展的歷史,這里就不在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資料。
巧克力并不像其他歐洲食品那樣受到保護,比如你不能把起泡酒叫做香檳,除非它是在法國香檳生產的,或者把奶酪叫做Parmigiano-Reggiano,除非它是在意大利的某個特定地區生產的。
但是瑞士和比利時的巧克力,兩者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特質,這也就是為什么風靡全球的原因吧。
瑞士巧克力招牌——柔滑的牛奶巧克力棒,使用瑞士牛奶制作,苦味少
現代瑞士巧克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19年 Fran?ois -Louis Cailler在Corsier開設了一家生產工廠。如今,它是瑞士最古老的巧克力品牌。然而,就歸屬于瑞士巧克力的整體風格而言,有兩個人功不可沒。丹尼爾-彼得和魯道夫-林德特。
彼得于1867年創辦了一家工廠。1875年,他率先使用附近一家由Henri Nestlé(是的,就是那個雀巢)經營工廠的煉乳制作出的固體牛奶巧克力棒。1879年,Lindt在伯爾尼開設了他的巧克力工廠,并負責發明了一種叫做 “精煉”的工藝。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 “精煉”來加熱磨碎的可可豆,使可可脂均勻分布。瑞士巧克力之所以能達到入口即化的品質,要感謝 “精煉”工藝。這兩項發明至今仍是瑞士巧克力的定義。
據國際法律刊物《Lexology》報道,瑞士法律規定,如果按重量計算,至少有80%的食品來自瑞士,且主要生產是在瑞士完成的,就可以打上瑞士品牌。像可可這樣不能在瑞士生產的原料,被無恥的規定并不在該重量計算范圍內。
比利時巧克力招牌風格——高可可黑巧克力,特別是巧克力松露和果仁糖
比利時的巧克力生產者受到世界各地的影響,導致比利時的巧克力有很多種類。與瑞士不同的是,比利時在國外擁有殖民地,其巧克力歷史始于19世紀對剛果的殖民統治。
1912年,該國憑借著果仁巧克力(一種硬巧克力外殼,內含軟巧克力的巧克力)而獲得國際巧克力界的贊譽。它是由當時居住在布魯塞爾的瑞士巧克力商Jean Neuhaus發明的。從此,隨著Neuhaus、Godiva和Leonidas等公司不斷創新,制作出各種高品質的果仁糖、邦邦糖、松露和其他款式的巧克力,這個國家的巧克力聲譽越來越高。
該國巧克力制造商協會Choprabisco于2007年制定了《比利時巧克力法典》,以保護比利時巧克力名稱。據歐洲文獻刊物《Econstor》報道,雖然它沒有任何法律權力,但它為巧克力棒和其他產品的制作方式制定了標準。該協會規定,所有的混合、精煉和凝固都要在比利時完成。
瑞士和比利時可以說占據了巧克力種類的大部分江山,這倆按理說經營范圍沒什么沖突,一個負責牛奶般絲滑,一個負責味同嚼蠟,附帶添加點堅果進去攪和攪和。
要真是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干起架來,你更偏向哪一種呢?或者說你更愛吃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