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季后賽命中率排行榜2025近期排名前十名分析
23
2025-02-12
陜北民歌十大代表作品,陜北最好聽的十首經(jīng)典民歌(附2024年最新排行榜前十名單)
陜北民歌十大代表作品
1、信天游傳統(tǒng)民間歌謠《信天游》在陜北大地有兩千年以上的流布史,在20世紀80年代,這首動聽的陜北民謠在全國歌壇刮起一股“西北風”,濃厚的黃土風情將中華民族魂演繹得淋漓盡致,由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加之搖滾節(jié)奏的配樂,搖滾或流行歌手的現(xiàn)代唱法等處理演繹,使西北風歌曲成為家喻戶曉風靡海內外的流行風潮。2、黃土高坡說到陜北最好聽民歌,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這句經(jīng)典歌詞,之后大家把陜北民歌的風格稱之為“西北風”也是因為這首歌曲。范琳琳演唱的《黃土高坡》使這首歌曲風靡大街小巷,流行一時。以至于當年的很多女歌手紛紛效仿,除著名歌手外,各種群眾自發(fā)性的文藝活動,都能聽到很多的女歌手大聲演唱《黃土高坡》,從而引發(fā)西北風歌潮,堪稱中國流行歌曲的經(jīng)典之作。3、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最經(jīng)典的陜北民歌之一,由經(jīng)典民歌《信天游》和隴東民歌《攬工調》改編而成,兩首民歌交替演唱,前者悠揚高亢,后者激情奔放,全曲有變化對比,又相互融合,渾然一體,這是一首頌揚中共紅色政權的歌曲,以陜甘民歌作為為表現(xiàn)形式,原唱人為著名的老藝術家郭蘭英,曾被譽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4、東方紅中國民歌中有許多經(jīng)典的愛國歌曲,《東方紅》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歌曲以樸實的語言,唱出了人民群眾對毛澤東主席及其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深情,歌詞簡單,情感真實,旋律好記。該曲不僅是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結晶,也是人民情感的真摯表達。走進新時代,這首誕生于黃土高原民間音樂沃土,表達人民樸素心聲的歌,又通過民歌新唱等形式被演繹為多種版本。5、蘭花花《蘭花花》是陜北最好聽的十首經(jīng)典民歌之一,歌曲的旋律屬于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兩句組成,曲調悠揚柔美,節(jié)奏舒緩自由,歌詞口語化,很具地方特征,以純樸生動、犀利有力的語言,熱情歌頌了一位封建時代的叛逆女性——蘭花花,先后由朱逢博、郭蘭英、王昆、李波、阿寶等多人傳唱,其歌唱家朱逢博的演繹被認為是最成功的改編。6、三十里鋪陜北的民歌中有不少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其中《三十里鋪》就是一首流傳很廣、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陜北愛情民歌,它產生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它的誕生地也就是陜北綏德縣城東30華里的滿堂川鄉(xiāng)“三十里鋪”,根據(jù)當時發(fā)生的一件真人真事編成的,故名《三十里鋪》,這是一首較長篇幅的民間敘事民歌,曲調屬信天游的一種。7、繡金匾《繡金匾》是一首抗日戰(zhàn)爭時期,流行于陜甘寧邊區(qū)后來傳至全國的陜北傳統(tǒng)民歌,歌曲結構短小,全曲共上下兩樂句,下句的曲調骨架是上句的下四度變化模進。旋律的進行明快流暢,起伏自然,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以親切細致的音調,深刻地抒發(fā)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熱愛和對人民子弟兵——八路軍的深厚情意,建國后,經(jīng)過歌唱家李谷一,郭蘭英演唱之后流傳進了千家萬戶。8、趕牲靈趕牲靈是一首陜北的地方經(jīng)典民歌,廣袤厚重的西部大地,自古就是民歌的搖籃,這里流傳著許多與趕牲靈和趕牲靈的腳夫們有關的民歌,陜西省這首聞名全國的《趕牲靈》也是其中之一,山大溝深的陜北,道路崎嶇重重阻隔。因此包括春種秋收,行旅運送等諸多事宜,幾乎都離不開馬牛驢騾這些大牲畜。對于給自己帶來極大利益的牲畜們,當?shù)厝藧圩o備至,充滿感情,不僅不能虐待甚至連“牲口”“牲畜”這樣的名稱也叫不出口,而總是非常親切地稱它們?yōu)椤吧`”,好像這些牲畜如人一般有覺悟,有靈性,趕牲靈的人們笑對人生,用生活創(chuàng)造了這首《趕牲靈》。9、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陜北民歌《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源于米脂縣,當時米脂就是鬧紅軍的策源地之一,好多女青年跟上紅軍鬧革命了,凡因孩子拖累太大的青年婦女,不得已留在家中者,當然免不了對上前線的丈夫的思念與揪心,于是就唱出了這首歌曲。在當時為了革命成功,即使掉腦袋也是心甘情愿的,有遠見卓識的青年婦女,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送夫參軍的。他們相互之間的鼓勵,不是卿卿我我的肉麻,而是光明磊落的坦誠,這在很多民歌中是極少見的。10、翻身道情《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據(jù)陜北道情音調填詞而成的陜北風民歌,1942年在延安的魯藝文工團的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流行于陜北各地的民間音樂,當他們聽到陜北道情那酣暢淋漓的音調時,決定要利用這一音調寫出一首歌頌貧苦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翻身做主人的新“道情”,于是便有了這首《翻身道情》,這首歌改編、填詞后立即就由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唱出了,隨后傳遍全國,一直傳到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