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低的食物排行榜 常見減肥食物有哪些
7
2025-02-10
十大消費城市排名2015,消費力最強的十大城市(附2024年最新排名前十榜單)
中國經濟,正在從外貿、投資驅動,邁向消費驅動時代。
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國GDP達114.3萬億元,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5.4%,堪稱國民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隨著國際政經、疫情形勢變化,外貿或將高位回落,“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突出,勢必顯著重塑區域經濟格局。
誰是國內消費的主戰場?誰是全國消費最強勁的城市?
01
消費30強城市排行
這是2024年全國消費規模最大的30個城市:
中國城市消費能力十強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成都、蘇州、南京、武漢、杭州。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消費,指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實物商品消費和飲食服務消費,也包括網絡銷售,但不含非實物商品。
一般而言,消費能力與經濟實力、人口規模、收入水平、產業結構以及房價等因素息息相關。
凡是人口眾多、經濟相對發達、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之地,消費水平也相應位居前列。
可以看到,消費10強城市,恰恰也是GDP最高的十大城市,同樣也是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地方。(參閱《全國TOP50城市GDP排行榜》)
如果以TOP30消費城市來看,情況有所不同。雖然除了大連之外,所有GDP 30強城市都在其列,但消費能力與經濟實力并不直接匹配。
在TOP10消費城市中,廣深不及重慶,南京反超武漢、杭州。
在TOP30消費城市中,泉州力壓鄭州、合肥、西安。
而作為直轄市和GDP位居11名的天津,消費規模卻不及普通地市。
02
誰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
消費的第一支撐力,在于收入,而非GDP。
這是主要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
關于收入水平,有諸多指標,我們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衡量基準。
這里的“可支配”,指的是扣除稅費之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工資、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
根據《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的分析,相比人均收入,更接近現實情況的當屬中位數收入。然而,大多數城市都未公布中位數收入,只能以平均數作為代替。
可以看到,全國城鎮居民收入最高的10個城市依次為:
上海、北京、蘇州、杭州、廣州、寧波、南京、紹興、深圳、無錫。
這10個城市,江蘇浙江各自占據3席,廣東2席,再加上京滬兩大一線城市。除了北京之外,其他全部來自南方。
以城市群來看,長三角共占據7席,江浙滬包郵區富甲天下的說法并不夸張,而浙江能拿下共同富裕示范區,同樣不令人意外。
如果將視野擴大到30強城市,江浙的領先優勢更為突出,而廣東珠三角同樣光彩奪目。
在城鎮人均收入最高的30個城市里,浙江11個地市共有9個上榜,而江蘇13個地市則有6個城市上榜,而廣東同樣也有6個城市入圍,全部來自珠三角。
原因在于,這些地區民營經濟相對發達,
相比而言,一些GDP居前的強二線城市,在人均收入上并未入榜,如成都、天津、西安、鄭州、合肥等。
值得注意的是,為何深圳人均收入不及廣州,同樣不及蘇州南京等城市?
深圳是中國經濟第三城,人均GDP位居全國前列,為何人均收入與人均GDP的排位不匹配?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深圳經濟發達,連帶著房價躋身內地首位。但事實上,深圳雖然不乏高收入群體,互聯網、金融、高科技產業相對發達,但還有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
這與深圳的產業結構有關。深圳是我國三大工業城市之一,第二產業占比遠高于北上廣,存在大量產業工人,這些藍領群體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03
反超廣深,
重慶何以躋身消費第三城?
重慶,反超廣州、深圳,躋身全國消費第三城。
重慶之所以能成為消費第三城,最大的因素在于人口規模,但也不乏作為旅游城市的支撐。
重慶是中國人口第一大市。2024年,重慶常住人口高達3204萬,位居全國之首,遠超京滬,分別是廣州和深圳的1.7倍和1.8倍。
龐大人口規模的存在,讓重慶消費規模得以躋身前列,且對北京呈現追趕之勢。
而作為網紅城市,龐大的旅游消費也助力了重慶消費的崛起。
根據界面新聞發布的中國旅游城市群,重慶位列全國旅游第二城,僅次于北京,而旅游總人次和總收入則位居全國首位。
不過,以人均消費水平來看,重慶不僅遠遠不及京滬,與廣深同樣還有較大距離。
04
南京:人均消費第一城
南京不僅反超武漢杭州,還是人均社零消費最高的城市。
雖說南京已經位列全國GDP十強城市之列,但南京常住人口不到1000萬人,GDP總量與武漢杭州仍有一定差距,為何消費實力如此強勁?
這背后,除了南京背靠的江蘇相對富裕、擁有相對發達的商圈、久負盛名的旅游城市、作為東部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之外,更重要的是南京都市圈的貢獻。
根據《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的分析,南京都市圈,是我國首個獲批的跨省都市圈,地跨江蘇、安徽兩省,聚合蘇北、影響安徽、輻射蘇南,消費之盛,冠絕江南。
換言之,南京的消費,不僅來自于南京常住人口的貢獻,更不乏南京都市圈成員,尤其是安徽馬鞍山等地居民的貢獻。
畢竟,人均消費支出是以常住人口來衡量的,而大量外地人口的消費貢獻,至少從數字上抬高了南京本地的人均消費水平。
雖說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同樣發達,但廣深之側的佛山、東莞均為萬億城市,商業同樣發達,未必都要去廣深消費。
南京有所不同。南京是周邊區域唯一的特大城市,吸納了大量來自鄰省的消費需求。
安徽馬鞍山、滁州等地距南京的距離只有數十公里,從馬鞍山乘坐高鐵到南京市區最快不到半小時,因此“生活在安徽、消費在南京”,也是都市圈生活的常態。
這也是南京未來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一大助力。
05
泉州靠什么
力壓鄭州福州西安合肥?
作為萬億城市,泉州的知名度與城市實力并不匹配。
雖說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作為福建省會的福州,以微弱優勢超過泉州,重返福建第一大市之位,但泉州多項指標仍位居省內首位。(參閱《2024年,全國TOP50城市GDP排行榜》)
2024年,泉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819.72億元,超過福州的4549億元,位居福建省首位,而人均社零消費更是位居全國前列。
泉州消費之強,一個原因是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相對發達,民間相對富裕。
數據顯示,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81%的稅收、82.1%的GDP、93%的研發投入、96%的城鎮就業、95%的企業數。
同時,泉州還是制造大城,擁有9個千億產業集群,包括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裝備制造、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制品、紙業印刷、電子信息等。
安踏、特步、361°、鴻星爾克、七匹狼、盼盼、恒安、九牧……這些知名品牌,均從泉州走向全國。
更關鍵的是,這些產業并非聚焦于主城區,更是分布于下轄的各縣市。
根據《中國百強市、百強區、百強縣排行》一文提供的數據,2024年,泉州共有4個縣市入圍全國百強縣:
晉江市(第5位)、南安市(第21位)、惠安縣(第30位)、石獅市。
眾多一流產業,加上龐大的民營經濟,突出的縣域經濟,造就了泉州相對突出的消費實力。
另一個原因,借助發達的民生用品制造產業,泉州商品行銷全國,網上銷售占比近半。
眾所周知,衡量消費規模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照目前的統計口徑,既包括線下的零售,也包括網絡上的實物商品銷售。
數據顯示,2024年泉州市網絡零售額2574.0億元,同比增長34.9%。
當然,這些網絡零售創造的消費,并不全部等同于本地常住人口帶來的消費。
就此而言,泉州的人均消費水平,有一定高估。
06
誰是下一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之爭硝煙未散,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又迎來一場新的競逐戰。
去年7月,國家公布了第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名單,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5城入圍。
北上廣渝,都是消費實力最強的城市,而商業發達程度、國際化程度均位居全國前列,天津能躋身其中,不無政策傾斜的因素。
事實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已經引來20多個城市的共同競逐,其熱度絲毫不弱于國家中心城市。
如果說國家中心城市是城鎮化的主戰場,那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就是“內循環”的主戰場,在消費驅動時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根據官方文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
能否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則決定了在“內循環時代”的站位,進一步影響到未來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目前,除了北上廣津渝之外,還有深圳、重慶、成都、武漢、南京、杭州、鄭州、青島、廈門、大連、合肥、寧波、蘇州、無錫、南寧、桂林等20多個城市加入了這場爭奪戰。
這意味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未來的競逐只會更加激烈。
這其中,消費實力強勁、商業發達、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深圳、成都、杭州、武漢、南京等,都是有力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