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日系B級轎車銷量排行榜2025年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8
2025-01-22
中國十大傳統民俗非遺項目(附2024年最新排行榜前十名單)
中國十大傳統民俗非遺項目
1、春節國家非遺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漢、壯、布依、侗、朝鮮、仡佬、瑤、畬、京、達斡爾等民族都過這個節日,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習俗歷史悠久,至今保留著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民間社火、游鑼鼓、上燈酒、迎財神、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一系列民俗,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節日傳統民俗。春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春節,如羌年、苗年、土家年、彝族年、侗年、藏歷年等,為國家級非遺,羌年更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燈會國家非遺秦淮燈會自貢燈會豫園燈會燈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群眾性節慶活動,一般指春節前后至元宵節時,由官方舉辦的大型的燈飾展覽活動,并常常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極具傳統性和地方特色,也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民俗。燈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時期就出現,不同地區的燈會特色各不相同。中國著名的燈會有自貢燈會、秦淮燈會、成都熊貓燈會、昆山中秋燈會、上海豫園燈會、德陽燈會、開封大宋上元燈會、武漢東湖燈會、西安新春燈會,其中,秦淮燈會、自貢燈會、豫園燈會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淮燈會更是素有“天下第一燈會”“秦淮燈彩甲天下”美譽,自貢燈會有“天下第一燈”美譽。3、廟會國家非遺廠甸廟會火宮殿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農歷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也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廟會形成與發展和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廟會流行于全國廣大地區,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廟會”外,還有東岳廟會、白云觀廟會、萬歲山春節大廟會等國內有名的廟會。廠甸廟會、妙峰山廟會、東岳廟廟會、晉祠廟會、上海龍華廟會、趕茶場、泰山東岳廟會、武當山廟會、火宮殿廟會、佛山祖廟廟會、藥王山廟會、蘇州軋神仙廟會、九華山廟會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端午節世界非遺國家非遺
端午節,又名重午、端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屬于歲時節日民俗,也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民俗。端午節在全國各地流傳廣泛,尤其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蘇州端午習俗、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最具代表性,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買購網小編推薦中國其他著名節日民俗: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七夕節、重陽節等。5、黃帝祭典國家非遺中華三大祭典黃帝祭典是祭奠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民俗活動,與媽祖祭典、祭孔大典并稱為“中華三大祭典”,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信仰。為了紀念和緬懷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動,據記載,周威烈王四年(前422)秦靈公作吳陽上,專祭黃帝。漢代以后,祭祀黃帝形成朝廷定例。黃帝祭典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格式和祀典禮儀,大致可分為官(公)祭、民祭兩種形式。至今,全國著名的黃帝祭典活動有黃陵縣的黃帝陵祭典、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縉云軒轅祭典,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Maigoo小編推薦中國其他國家級非遺信仰民俗:閩臺送王船、媽祖祭典、祭孔祭典、關公信俗、保生大帝信俗、黃大仙信俗、炎帝祭典、大槐樹祭祖習俗、舜帝祭典等。6、抬閣國家非遺抬閣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游表演形式,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等藝術于一爐,造型優美,畫面壯觀,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長期在民間盛行不衰,中國民間迎神賽會中的一種游藝項目,也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民俗之一。抬閣的種類繁多,各地抬閣的藝術形式各有特色 ,以金壇抬閣、徽州抬閣、廣東抬閣、安陽抬閣和山西平陽抬閣最為著名。葛漁城重閣會、寬城背桿、隆堯縣澤畔抬閣、清徐徐溝背鐵棍、萬榮抬閣、峨口撓閣、腦閣、金壇抬閣、浦江迎會、肘閣抬閣、霍童鐵枝、福鼎沙埕鐵枝、屏南雙溪鐵枝、海滄蜈蚣閣、閣子里芯子、周村芯子、章丘芯子、長樂抬閣故事會、珠梅抬故事、南朗崖口飄色、湟中縣千戶營高臺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農歷二十四節氣世界非遺國家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國歲時節日民俗的代表。二十四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三門祭冬、安仁趕分社、苗族趕秋、壯族霜降節、石阡說春、送大暑船、梅源芒種開犁節、半山立夏習俗、內鄉打春牛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8、茶藝·茶俗國家非遺潮州工夫茶藝白族三道茶俗瑤族油茶習俗中國茶藝,是中華文化之國粹,屬于日常生活民俗,也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民俗。茶藝起源于中國,盛于中國南方,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他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世界著名的茶葉生產大國,也產生了千姿百態的飲茶習俗。茶俗是我國民間風俗的一種,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在非遺飲茶民俗中,茶俗(白族三道茶)、瑤族油茶習俗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三月三國家非遺少數民族盛大節日民俗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也是中國著名的節日民俗。三月三不僅壯族是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瑤族、侗族、苗族、黎族、畬族等民族傳統節日。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畬族群眾聚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并采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的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此外,在北方,每年三月三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去黃帝故里尋根拜祖。壯族三月三、黎族三月三節、報京三月三、畬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還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婚俗國家非遺漢族婚俗蒙古族婚俗婚俗是指與結婚有關的風俗,在中國,各民族人民都有著自己民族的婚俗。具有代表性的有漢族傳統婚俗、蒙古族婚俗、朝鮮族婚禮、達斡爾族傳統婚俗、赫哲族婚俗、畬族婚俗、瑤族婚俗、彝族傳統婚俗、裕固族傳統婚俗、回族傳統婚俗、哈薩克族傳統婚俗、錫伯族傳統婚俗等,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中國人生禮儀代表性民俗。其中,漢族婚俗講究三書六禮、鬧洞房、三朝回門等習俗,尤其是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和斗門水上婚嫁習俗最具代表性。寧海十里紅妝婚俗是我國的一項古老的傳統民俗,素有“世界紅妝看中國,中國紅妝看寧海”的美譽,包括定情、做媒、相親、備嫁妝、迎嫁妝、花轎迎娶、拜天地、鬧洞房、回門等結婚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