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橄欖油品牌排行榜:歐麗薇蘭第22025近期排名前十名榜單出爐
11
2025-01-17
盤點中國史上十大軍師(附2024最新排名前十名單)
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出謀劃策之士不知凡幾,但真能做到眼光獨到、判斷準確、一言九鼎,令君主言聽計從,可尊之為“師”的,卻并不多。
民間文學公認最早的軍師,當數姜太公姜子牙。但細究評書小說家言,卻會發現姜子牙的主要使命并非謀劃,而是直接上陣殺敵,武力與法力之強,完全是商周甘道夫。姜子牙克敵制勝,往往靠闡教師友人脈,謀略倒未見高明之處,與其說是軍師,不如說是和對手聞太師聞仲一樣的軍帥。
有君主和戰爭就會有“軍師”,但這個詞成為職務已經是漢代。曹操手下有中軍師荀攸,諸葛亮也曾擔任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宛若軍師有了聯盟。但職務上的軍師也不完全與謀士劃等號,孫吳有丁奉以右大司馬兼左軍師、朱然以左大司馬兼右軍師,都是帶兵的猛將。到了太平天國,東西南北四王每人都加著正副軍師的頭銜,更與出謀劃策沒什么關系。
道理說了這么多,想要把歷史上的謀士軍師排排名,還要有個標準。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軍師才兼文武,更難簡單以文采武功論之,必須有超越數字化的比較指標。
首先是“位置”,以長期為君主在戰略軍事上出謀劃策為主。《軍師聯盟》的副標是“大軍師司馬懿”,但后者與同時代的周瑜相似,主要位置是統兵大將,只是曾向君主獻計而已,不能入列。還有一些人雖為謀士,但更偏重于籌劃政治謀略斗爭,諸如中唐的李泌、宋代的趙普,與“軍”關系不大。
其次是“業績”,即戰略判斷的準確度與戰爭謀劃的成功率,這才是體現一個軍師謀略能力的重點所在。單純在戰役執行層面奇策疊出并以腦力計算成功率的情況,只存在于《火鳳燎原》當中,與其說是軍師,不如算是人形阿爾法狗。
第三是“影響”,評價軍師不等于評價君主,沒能統一全國的君主在影響上比不過統一全國的,但對軍師而言,扶植弱小勢力一路坐大的,顯然要比扶植強大勢力更進一步的得分更高。
最后還有一點,是軍師自保的能力。畢竟“敵國滅,謀臣亡”,對這一點毫無認識的軍師,縱使位置重要、業績過人,也難排過前五名。
第十名郭嘉
郭嘉(右)堪稱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臣
赤壁兵敗后,曹操感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惫?,文不曾治一縣,武不曾統一營,能獲得曹操嘉許懷念,完全是因為他謀略過人。
郭嘉在曹操與袁紹開戰前,有過著名的戰略判斷“紹有十敗,公有十勝”,從政治形勢的道勝、義勝,到隊伍建設的德勝、仁勝,再到“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的武勝,逐一分析。在曹操認可之后,郭嘉又話鋒一轉“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完成全盤布局,可謂大軍師手筆,也正是日后曹操戰略行動的指導。
可惜天不假英才,郭嘉享壽不長,業績有限,只能敬陪第十。
第九名敬翔
郭嘉(右)堪稱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臣
軍師以謀略成就論高下,不受君主歷史評價牽制。五代后梁開國君主朱溫聲名狼藉,但其軍師敬翔卻不容小覷。
朱溫稱敬翔為“天降奇人,以佐于吾”“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可惜,史書充分肯定敬翔的謀劃能力,卻沒給他留下太多事跡,一方面是因為他為史家不齒,“梁之篡弒,翔之謀為多”,另一方面是他不長于“顯諫”,而“微示持疑”便令朱溫明白,所以“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具體謀劃案例,多是些朱溫攻取淮南后,敬翔建議持重養威,朱溫依舊冒進結果大敗而歸,“益以翔為可信任”之類。
同時,敬翔身為謀士,卻在主公死后不能自保,落得全家自殺的下場,雖是五代頭號軍師,也難得過高排名。
第八名崔浩
崔浩畫像
崔浩是南北朝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兩代軍師。他出身于文士家族,但“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該覽。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對局勢與人性把握精準?!侗笔贰贩Q他“恒與軍國大謀,甚為寵密”。
崔浩排名第八,與其是個“烏鴉嘴軍師”有關。劉裕西征姚泓,向北魏借道,崔浩建議縱其西進后堵住東歸之路以坐收漁翁之利,明元帝則決定出兵阻攔,結果損兵折將,“帝恨不用浩言”。奚斤南征,崔浩認為南人長于固守,要采用分軍略地之策。但是奚斤選擇圍攻滑臺城,結果頓兵堅城之下,只得要求退兵。明元帝大怒,只好以崔浩為隨軍謀主親征。
到太武帝時期征討柔然,崔浩的謀略才得以伸展,“如浩所料”“帝從浩議”不絕史書。只可惜,崔浩聰明了一輩子,卻未能謀及自身,也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場。
第七名李泌
《大唐榮耀》劇照
中國歷史上文武官員由合到分,到唐代已見端倪。隋末唐初之際,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征等人已經是專業文臣,李世民身為統帥,軍事謀劃多是自己定策后與諸武將討論完善。終唐之世,以軍師位置為帝王、大將在軍事上出謀劃策之人頗為罕見,只有中唐時期服務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的李泌堪稱著名。
安史之亂爆發后,李泌主動找到逃往靈武的肅宗,“入議國事,出陪輿輦”,肅宗稱之為“為朕師”。在擊破安史叛軍的戰爭過程上,李光弼、郭子儀在河西河東的戰略呼應,牽制安史叛軍以求以逸待勞的戰略,即為李泌所策定。肅宗集結兵力欲迅速收復長安,李泌認為后患深遠,力諫不可,肅宗不予采納。李泌從此不再謀劃,也成為名軍師知退隱的典型案例。
第六名姚廣孝
左:明成祖朱棣。右:姚廣孝,明成祖靖難之役中的重要謀臣
明代永樂帝朱棣的軍師姚廣孝,是極為特殊的一位。他一非文官、二非武將,而是一個和尚,法號道衍。但是,當建文帝開始削藩時,姚廣孝卻力勸朱棣起兵反抗南京朝廷——“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
朱棣與建文帝對抗期間,姚廣孝留守北平,但對前線戰略進退把握精準,朱棣攻東昌戰敗撤回,他要求盡快反攻,結果一戰而敗朝廷大將盛庸;朱棣戰淮南,他要求不要“毋下城邑,疾趨京師”,果真直下南京。
明史稱“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奇謀異策雖然不算顯著,卻也堪稱一代軍師了。
第五名王猛
《王猛捫虱談天下》圖,畫家張英豪
氐族苻氏家族從部落躍為統一北方的強國,世祖苻堅是其中關鍵,而苻堅的崛起,又依賴其軍師王猛。
苻堅初遇王猛,就“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而王猛之于苻堅,也確如諸葛亮之于劉備,既是軍師謀臣,也是文官之首、帶兵統帥。王猛為苻堅制定了先掃蕩北方游牧民族,再南下吞疆并土的總體戰略,不僅出謀定策,還親自上陣實施。在平定苻生諸弟之亂和吞并前燕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最終也如諸葛亮一般,官拜丞相,之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臨死之前,王猛還在為苻堅謀劃,要先平定鮮卑、羌族政權,而不能直接攻打東晉。苻堅雖然悲嘆“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卻不聽王猛的建言,終于導致前秦在淝水之戰后一蹶不振。
第四名孫臏
電影《戰國》中由孫紅雷飾演的孫臏
孫臏在文武不分家的戰國時代,以其學識謀略成為第一代專職軍師。
《史記》記載“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身份與武將分離、坐在車上出謀劃策,又留下著名的《孫臏兵法》,同時又有龐涓這個師出同門、相愛相殺的對手,古代軍師的形象和必備要素從此定格。
孫臏雖無戰略謀劃的經驗,但在戰役籌劃上卻業績顯赫,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減灶誘敵,已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案例。后來軍師固然在謀略成就上青出于藍,但綜合評價,給孫臏居中的位置,還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名諸葛亮
羽扇綸巾的軍師造型,幾乎已成諸葛亮的專屬形象
諸葛亮已經成為古代軍師的代言人,無論史傳還是民間文學都不絕于書,似乎并無多說的必要。但既然是為軍事排名,就不妨多說兩句。
諸葛亮的出道之作《隆中對》毋庸置疑是三國時代最精彩的全盤戰略判斷,從日后劉備集團在夾縫中崛起這一點看,郭嘉的“十敗十勝”之策也比之不及。但是,諸葛孔明一生經歷集軍師、部將、丞相、統帥于一身,成績也不能只用軍師的業績來評價,作為軍師的業績也并非獨一無二。
司馬懿贊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卻也說他“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但這并非說諸葛亮不是優秀的軍師,只是當軍師變為統帥,多謀往往成為決斷的負擔了。
第二名劉伯溫
《神機妙算劉伯溫》劇照
“吾之子房也”,是君王對軍師的最高評價。輔佐君王統一天下,建立王朝,是軍師的最高榮譽。同時獲得這兩個成就的軍師,劉伯溫當之無愧。
朱元璋對劉伯溫并無三顧之禮,但當劉伯溫為他陳述攻打張士誠、陳友諒和北上爭奪中原的戰略利弊后,大悅道“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從此成為其主要軍師。在文武分途已深的元末,朱元璋的部將們對劉伯溫這樣文人出身的謀士頗為輕視,商議謀略之時,劉伯溫也只能干瞪眼,等著朱元璋把他召入內室再盡情陳言。
陳友諒攻下太平,朱元璋諸將都建議逃往鐘山,只靠劉伯溫在內室力勸朱元璋借勢誘敵,才將局勢逆轉。此后擊敗張士誠和元朝軍隊的過程中,劉伯溫也建策良多。更為難得的是,面對建立明朝后大殺功臣的朱元璋,劉伯溫能夠全身以退,堪稱軍師典范了。
第一名張良
劉邦與張良(右)。圖/《楚漢傳奇》
你猜對第一名了嗎?不是司馬懿……
歷史上的軍師角色,起于孫臏,成型于諸葛亮,中間承前啟后的便是輔助劉邦成就統一王朝的“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
張良繼承了身為軍師的傳統。孫臏師承鬼谷子,張良則有從黃石公學太公兵法的傳說。同時,他“貌如婦人好女”的高顏值形象,也為日后的軍師想象所繼承。
張良身為謀士,謀略遍布戰略、戰役多個層次。既有反對樹立六國君主這樣的國家大計,也有劉邦入蜀后燒毀棧道向項羽示弱這樣的詭計,更有說服劉邦盡快撕毀鴻溝之約進攻項羽的毒謀。其謀略之多端,連劉邦都感嘆“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司馬遷也說“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將軍師進一步神秘化。
作為頭號軍師的張良,更在為人謀臣者要善于保全自身方面成績斐然。雖然沒有像范蠡在傳說中那樣成為富商,確是實實在在地讓自己全身而退。連司馬光都感嘆:“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p>